美国政府重大军事泄密事件使用的Signal是什么软件

在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通讯安全与隐私保护已成为全球用户的核心关切。而当美国特朗普政府官员因使用Signal软件泄露也门军事行动计划的"信号门"丑闻曝光后,这款加密通讯应用成为了全球焦点。本文将深入探讨Signal的起源、发展历程、安全特性、争议事件及其在政治和隐私保护领域的深远影响。

从海盗船长到加密先驱:Signal的诞生与发展

Signal的故事始于一位化名为"Moxie Marlinspike"(真名Matthew Rosenfeld)的非传统计算机安全研究者。Marlinspike曾是一名热爱航海的自由主义者,他的化名来源于航海术语,象征着他对自由和隐私的追求。

2010年,Marlinspike与机器人专家Stuart Anderson共同创立了Whisper Systems公司,开发了两款加密通讯应用:用于短信加密的TextSecure和用于通话加密的RedPhone。这两款应用为后来的Signal奠定了技术基础。短短一年后,Twitter收购了Whisper Systems,Marlinspike成为了Twitter的网络安全主管。

尽管被科技巨头收购,Marlinspike对隐私保护的热情并未消退。2013年,他离开Twitter,创建了非营利组织Open Whisper Systems,继续开发TextSecure和RedPhone的开源版本。同年,Marlinspike与Trevor Perrin合作开始开发Signal协议,这一协议后来成为了许多加密通讯应用的标准。

2014年2月,Open Whisper Systems推出了TextSecure协议的第二版(后来改名为Signal协议),增加了端到端加密群聊和即时通讯功能。2015年11月,组织将TextSecure和RedPhone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应用,正式命名为Signal。这标志着现代Signal的正式诞生。

Signal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当WhatsApp联合创始人Brian Acton离开Facebook后,与Marlinspike一起创立了Signal基金会,并投入5000万美元支持Signal的开发。Signal Messenger LLC作为基金会的子公司负责应用的日常运营。Marlinspike担任CEO直到2022年1月,随后Acton接任并一直担任至今。

安全设计:Signal的核心技术优势

Signal的成功和广泛采用主要归功于其卓越的安全设计和坚持隐私保护的理念。其核心安全特性包括:

端到端加密:Signal使用自主研发的Signal协议,确保只有对话双方能够解密和阅读消息内容。即使是Signal的开发团队也无法访问用户的通讯内容。这一协议因其安全性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被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和Skype等巨头采用。

最小数据收集:Signal遵循"零知识"原则,只收集用户注册必需的最少信息。Signal服务器不存储用户的消息记录、联系人列表或位置信息,这使得即使服务器被入侵,攻击者能获取的用户数据也极为有限。

消息自动销毁:Signal允许用户设置消息在被阅读后自动删除的时间,从几秒到几周不等。这一功能增强了通讯的临时性,防止敏感信息长期存储。

开源代码:Signal的代码完全开源,允许独立安全专家审查其实现,确保没有后门或安全漏洞。这种透明度建立了用户对应用的信任。

屏幕安全锁:防止应用内的截图,增加了额外的安全层。

这些特性组合使Signal成为了隐私意识强的用户、记者、活动人士,甚至政府官员的首选通讯工具。爱德华·斯诺登曾表示他"每天都使用Signal",这进一步增强了该应用在安全领域的声誉。

"信号门"丑闻:加密软件与政府通讯的冲突

2025年3月,一场被称为"信号门"(Signalgate)的政治丑闻震惊了美国政坛,也使Signal这一加密通讯工具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事件始于2025年3月13日,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兹(Mike Waltz)在Signal上创建了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Houthi PC small group)的群聊,用于协调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该群组包含了约18位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JD范斯、国务卿马可·鲁比奥、国防部长皮特·希格赛斯、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以及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等人。

然而,沃尔兹在操作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误将《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加入了该群组。戈德堡最初感到困惑,但并未立即退出。3月15日,国防部长希格赛斯在群聊中分享了对也门发动空袭的详细计划,包括袭击时间、目标位置、武器配置和攻击顺序等操作细节。戈德堡通过监测社交媒体确认了信息真实性后,从群聊中退出。

直到3月18日,戈德堡才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披露这一事件,最初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未公开全部内容。白宫和特朗普政府官员最初否认事件严重性,辩称群聊中没有共享机密信息。国防部长希格赛斯声称:"没有人在发送战争计划。"由于政府高官的否认,戈德堡于3月20日决定公布完整对话记录,让公众自行判断这些信息的性质。

这一事件引发了多方面的法律和安全争议:首先,是否违反了《间谍法》?多位国家安全法律专家指出,在Signal上分享敏感军事信息可能违反了《间谍法》的多项规定。其次,是否违反了联邦记录保存法律?群聊中的一些消息被设置为自动删除,可能违反了要求保存官方记录的联邦法律。此外,使用商业加密应用传输敏感国家安全信息是否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事实上,五角大楼早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得使用未经授权的通讯应用处理非公开信息。一份2023年的国防部备忘录明确指出:"未受管理的'消息应用',包括任何具有聊天功能的应用,无论其主要功能如何,均不得用于访问、传输、处理非公开国防部信息。这包括但不限于消息、游戏和社交媒体应用(如iMessage、WhatsApp、Signal)。"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Signal创始人Marlinspike在事件曝光后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使用Signal有很多好理由。现在包括了美国副总统随机将你添加到协调敏感军事行动的群聊中的机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争议与挑战:Signal的光明与阴影

尽管Signal因其强大的安全性受到赞誉,但它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争议和挑战。

执法部门的顾虑:Signal的端到端加密使执法机构难以获取犯罪证据,引发了所谓的"加密战争"(Crypto Wars)。政府机构担忧犯罪分子可能利用如Signal这样的加密工具进行隐蔽通讯,而执法部门则要求创建"后门"以在必要时访问加密内容。

这种情况在2016年凸显,当时Signal收到了美国弗吉尼亚东区联邦大陪审团的传票,要求提供某些用户的数据。Signal只能提供用户注册的日期和最后连接服务器的时间戳,这完全符合其最小数据收集原则。这一回应进一步强化了Signal的隐私保护承诺,但也加剧了与执法部门的紧张关系。

政府使用的双重标准:信号门事件揭示了政府内部对Signal使用的混乱状况。一方面,官员们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而使用Signal;另一方面,相关法规又明确禁止在官方场合使用此类应用处理敏感信息。这种矛盾反映了现代通讯技术与政府透明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国家支持的黑客威胁:根据2025年3月18日五角大楼发布的一则警告,Signal应用中存在安全漏洞,特别是"俄罗斯专业黑客组织正在利用'关联设备'功能监听加密对话"。这表明即使是最安全的通讯工具也存在被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的风险。

审查制度挑战:Signal在一些国家面临政府审查。例如,2021年,伊朗当局曾暂时屏蔽Signal服务。中国大陆则完全阻止了对Signal的访问。这反映了某些政权对无法监控的加密通讯的担忧。

与此同时,Signal也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WhatsApp拥有超过20亿用户,远超Signal的用户基础,尽管WhatsApp采用了Signal协议,但其归属于Meta(原Facebook)引发了用户关于数据共享的担忧。Telegram则在功能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它默认不启用端到端加密,需用户特别选择"秘密聊天"功能。

隐私与安全的未来:Signal的意义与启示

Signal的兴起和"信号门"事件反映了数字时代隐私、安全与政府透明度之间的复杂关系。Signal不仅是一款技术产品,更成为了一场围绕数字隐私权的社会运动的象征。

首先,Signal的成功表明,对安全通讯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在数据泄露、身份盗窃和政府监控日益普遍的时代,用户越来越重视能够保护其通讯内容的工具。即使是政府高官也选择使用Signal,这一事实凸显了其安全性的认可度。

其次,"信号门"事件暴露了政府通讯系统的不足。为何高级官员要使用商业加密应用而非官方安全渠道?这可能反映了官方系统在用户体验和便利性方面的欠缺,或者官员们对现有安全体系的信任不足。这一事件应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其内部通讯工具,开发既安全又便捷的解决方案。

再者,Signal的发展历程展示了非营利组织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科技巨头不同,Signal基金会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用户隐私。这种使命导向的方法使Signal能够维持其严格的安全标准,而不必为商业利益做出妥协。

最后,关于加密通讯的辩论远未结束。一方面,完全的隐私保护为用户提供了免受监视的自由;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被滥用于隐藏非法活动。找到平衡隐私保护与合法安全需求的方案,将是未来数字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复杂的背景下,Signal代表了一种技术理念——通讯安全应该是民主的、普遍的,而非仅限于特权阶层。无论是揭露政府腐败的记者、反抗威权统治的活动人士,还是只是珍视隐私的普通用户,都应该能够自由交流而不必担心被监控。

随着数字通讯继续深入我们的生活,Signal的故事提醒我们,技术选择也是价值选择。我们使用的通讯工具不仅关系到便利性,也关系到我们对隐私、安全和自由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信号门"不仅是一场政治丑闻,更是一个关于数字时代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标签:也门   美国政府   事件   信号   隐私   协议   消息   通讯   政府   用户   军事   科技   信息   软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