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圣旨到!”

影视剧里只要圣旨一到,总能石破天惊,瞬间逆转乾坤。

更有甚者当剧情需要时,那些胆大包天的“天选之子”们。

似乎总能轻易地找到一块黄布、一支毛笔,三笔两画便炮制出一份以假乱真的圣旨,成功上演一出瞒天过海、扭转危局的好戏。

可象征着九五至尊的最高指令,真的如此不堪一击,能被轻易仿冒吗?

登峰造极的制造工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圣旨几乎无人能伪造出来。

为什么?看看它的制作工艺就知道了。

伪造的第一步是获取原材料,而圣旨的原材料,从丝线到轴头,都由皇家牢牢掌控,民间难觅其踪。

真正高级别的圣旨,如明清时期的诰命、敕命,其面料是特供的顶级丝织品,而非普通布料。

它由皇家的专属织造局,如清代著名的江宁织造局,采用最上等的“金蚕丝”织造而成。

这种蚕丝色泽天然微黄,光感独特,韧性极佳,织出的锦缎细腻、厚重且华贵。

其中的生产技术、染色配方,尤其是“皇家正黄”的色度、经纬密度等,皆属国家机密,由内务府严格管控。

民间丝绸无论如何仿制,在手感、光泽和质地上都与这种“官料”有云泥之别。

圣旨上加盖的玉玺印泥,也非寻常文具。

它由上等矿物朱砂,混合珍贵的蓖麻油或珍珠粉、玛瑙粉等材料,经过秘法调制而成。

这种特制印泥颜色鲜红沉稳,历经百年而不褪色,且带有独特的油性浸润感。

它的配方是宫廷绝密,被称为“朱印”,背后代表的生杀予夺大权。

伪造者即便能刻出相似的印章,也难以复制出颜色、质感和历史沉淀感完全一致的印迹。

而且圣旨并非一张平铺的布,而是卷轴形式。

卷轴两端的轴头,是彰显等级和防伪的重要部件。

根据受封官员的品级,轴头材质迥异。

一品大员的诰命圣旨,轴头可用贵重的和田青玉或白玉。

品级较低者,则使用鎏金、黑牛角、红木等。

这些材料本身就价值不菲,且其雕工、形制均有严格规定。

想要伪造一道高级圣旨,就得先找到符合规制的玉匠和玉料。

这在严格控制奢侈品流通的古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圣旨上的一个字,更是圣旨防伪工艺的“绝杀”。

独门绝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单是一个“奉”字,就难倒了不少仿照者。

圣旨开头的“奉天承运”四个大字,以及遍布整幅卷轴的祥云、升龙或降龙图案,并非后期印刷或刺绣上去的。

而是使用提花织造技术,在织造锦缎时就直接织入布料之中。

这意味着文字、图案与背景底纹是浑然一体的。

伪造者若用刺绣,针脚痕迹明显。

若用印刷,则墨迹浮于表面,缺乏立体感和丝织光泽。

在光线下真品圣旨的图案和文字会随着角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这是任何后期加工技术都无法模仿的。

制造圣旨的工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顶尖高手。

他们工作的场所皇家织造局,是军事化管理的禁区。

工匠出入必须接受严格搜身,绝不允许夹带任何纸笔、布料私货,以防技术或样品外泄。

整个生产流程被分割成不同工段,每个工匠只负责其中一环,无人能窥全貌。

所有工匠及其家人都身在“匠籍”,世代为皇家服务,实则处于严密监控之下。

任何违规行为,哪怕是无心之失,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九族。

在这种高压的“工匠囚笼”中,技术泄密的可能性被降到了最低。

即便有人侥幸突破了工艺壁垒,伪造出一份外观相似的圣旨。

也绝对无法通过其背后那套环环相扣、相互制衡的官僚颁发程序。

严丝合缝的颁发程序

皇帝产生一个想法后,通常是口谕或简短手谕,交由内阁或翰林院的大学士、学士们起草。

这些“笔杆子”都是文章大家,圣旨的行文风格、用词、典故、格式都有着极高的规范,他们的文风和书法本身就是一种防伪标识。

草稿完成后,呈送皇帝御览,皇帝用朱砂笔进行修改或批准。

只有经过皇帝朱笔亲批的稿本,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据此制作正式圣旨。

然后是誊写官用规定的字体,将内容写在备好的圣旨锦缎上。

这之后,则是最关键的步骤。

首先由掌管玉玺的机构,如明代尚宝监、清代尚宝司,取出专用玉玺,加盖在圣旨上。

盖印时,玉玺会精确地压在圣旨开头的“奉”字和末尾的年月日期之上,形成“骑年盖月”的印迹。

这样玉玺印文的一部分在锦缎上,一部分在墨写的文字上,二者完美结合。

任何试图挖补、修改文字或日期的行为,都会破坏这个印迹的完整性,伪造痕迹一目了然。

仅有皇帝玉玺还不够。

根据圣旨内容,相关部门的主官,如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也需要在圣旨的特定位置署名或盖上部门印信。

伪造者需要同时模仿皇帝的玉玺和多位重臣的签名、印章,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每一道正式发出的圣旨,都会有一份或多份完全相同的副本,存放于国家级档案库,如明代的皇史宬。

这份存档是核对真伪的最终铁证。任何可疑的圣旨,只需调阅存档比对,立辨真假。

圣旨的送达也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公开过程。

朝廷会派出高级别的钦差大臣,在隆重的仪仗护卫下,到受旨人的府邸或指定地点公开宣读。

受旨人及其家人、同僚、地方官员等都必须跪听接旨。

这种公开化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权力宣告,让秘密传递假圣旨的行为失去了操作空间。

你总不能伪造一个钦差大臣和他的全套仪仗队吧?

种种程序下来,你还认为有人能仿照圣旨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历史   圣旨   古代   玉玺   织造   工匠   皇帝   锦缎   皇家   印迹   卷轴   诰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