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饺子被“偷家”,美国给韩国人批专利?必品阁到底什么来头?

最近,一则消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饺子的专利竟然被一家韩国公司申请成功了。这个 “潜伏” 在中国超市里的 “神秘角色” 究竟是什么来头?

就在前几日,美国专利局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批准决定 —— 韩国一家公司的饺子外观获得了长达15年的垄断权

这个专利的限制条款极为苛刻,在美国,若销售的饺子具有14至16道顺时针褶皱、底部扁平的特征,就必须向韩国人支付专利费。

而搞出这一 “神操作” 的公司,便是在商超冷冻柜中频繁出现的必品阁。可能很多人都会惊讶,难道必品阁不是中国公司吗?实则不然,它是地地道道的韩国企业。​

申请专利用图

必品阁成立于2010年,起初以韩式拌饭为主要业务,其名字BB go正是韩国拌饭发音与英文go的组合。

然而,当它将目光投向饺子生意后,经营策略发生了巨大转变。首先,必品阁对传统饺子进行了外观改造,捏出14道螺旋褶,并且把饺子个头做得格外大,以此在外形上与普通饺子形成明显差异。

随后,它在中国市场推出 “王饺子” 系列产品,在外国市场则将饺子的英文名称 dumplings 改为韩式叫法。​

不仅如此,必品阁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大力推广。在TikTok上,必品阁疯狂投入资源,发起Mando挑战赛,试图将饺子与韩国文化紧密捆绑。

在线下销售渠道方面,必品阁主攻山姆Costco会员店,其产品价格比三全、湾仔码头等品牌更贵。

消费者或许以为购买必品阁饺子是在追求精致生活,殊不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为韩国餐饮 “霸权” 投票的行为。

凭借这一系列组合拳,必品阁在全球市场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一年能狂赚60亿,其中近10亿来自中国市场。

​以2024年为例,其全球销售额增长率达到了15%,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率更是高达20%。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必品阁的产品销量在同类速冻食品中名列前茅。

在部分山姆会员店,必品阁王饺子的月销量能达到数千袋,成为了消费者选购速冻饺子时的热门选择之一。

你以为必品阁只是一家普通小公司?那就大错特错了。它的母公司是韩国十大财阀之一的 CJ 集团,这个集团在韩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堪称食品界的三星。

我们熟悉的连锁影院CGV、面包品牌多乐之日,均为 CJ 集团旗下产业。CJ 集团对必品阁宠爱有加,为其发展一路 “保驾护航”。

2011年,CJ 集团与国内泡菜大王吉香居成立合资公司;2018年,收购德国冷冻食品公司,并设立欧洲生产研发中心;2019年,更是豪掷18.4亿美元,收购了拥有美国第二大冷冻披萨市场份额的食品公司。

在 CJ 集团的大力扶持下,必品阁发展迅猛,如今已成功打入70多个国家,在6个国家拥有15个生产基地,被捧成了 “速冻饺子之王”。​

bibigo在不同国家售卖冷冻饺子产品各有不同

从历史上看,韩国的文化抄袭行为并非首次发生。从泡菜到端午节,从汉服到中医,韩国在文化归属问题上的不当行径从未停止。

在如今商业社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文化符号的归属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已不再仅仅依靠文物鉴定和历史溯源就能简单判定。此次必品阁申请饺子外观专利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学家在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可能是最早的饺子实物证据。

在重庆市忠县一处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庖厨俑面前案板上的食物,其形状与现在的饺子极为相似。由此可见,饺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结晶。​

韩国企业此次申请饺子外观专利,或许更多是出于商业营销目的。通过获得专利,制造话题热度,吸引消费者关注,进而提升产品销量。

但这种行为无疑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面对此类文化侵权事件,我们应如何应对?

一方面,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应提高警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研究应对策略,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物时也应更加理性,支持真正的国货品牌,守护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来源@虎嗅APP的视频内容】

#商业大事议##必品阁##韩国饺子申请专利##韩国##专利##热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三星   山姆   饺子   专利   来头   韩国   中国市场   美国   中国   韩国人   外观   美食   集团   文化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