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1992年的深圳,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年轻的王文礼站在罗湖街头,用刚到手的第一份工资请同事们喝了杯咖啡。看着杯里棕色的饮料,这个福建安溪来的小伙子心里泛起涟漪:几十元一杯的洋饮料,与家乡几块钱一斤的铁观音,为何价值差距如此悬殊?
这个疑问,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熬了三十多年,到2025年,他的八马茶业总算在港股敲钟了,成了头一家上市的高端中国茶企。上市首日,股价一飞冲天暴涨60%,公司市值直接突破70亿港元。王文礼用这场资本市场的开门红,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把茶叶包装成高端礼品,让一盒"赛珍珠"卖出上万元的天价。

图源:网络
然而,锣声的喧嚣之外,另一个茶饮世界正在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狂飙突进。城市的街头,年轻人手握二三十元的奶茶、十几元的瓶装乌龙茶,用舌尖投票,重新定义着"喝茶"的方式。八马的成功上市,究竟是传统茶行业的胜利突围,还是与主流消费渐行渐远的孤独盛宴?

十二年的资本闯关
与一场"绕道突围"
八马的上市之路,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闯关史。时间回溯到2013年,八马首次将目光投向深交所。那时的王文礼或许不会想到,这条路要走整整十二年。

图源:网络
从新三板挂牌到转战创业板,再到冲刺主板,八马在A股大门外徘徊了近十年。每次冲击都铩羽而归,原因始终绕不开那几个"硬伤"。在A股审核看来:每年研发投入还不到营收的1%,根本不像个科技公司,倒像个传统的卖货公司;主要产品都靠别人代工,加上茶叶本身就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这样的业绩谁能保证稳定?
说白了,A股市场从来就不吃“茶文化”这一套。和八马一样栽在IPO路上的,还有中茶股份、华祥苑这些同行。根据券商内部统计,最近十年里,至少有7家知名茶企的上市计划都黄了。转战港股,成了这个行业无奈却又必然的选择。

图源:网络
八马最后能上市,更像是绕了个远路才成功。虽然证明了传统茶企也能上市,但这不代表资本市场真的看好这个模式。这次成功,多少有点运气成分,也带着点迫不得已。

豪门联姻铸就的护城河
与300家加盟商的逃离
既然商业模式存在诸多争议,八马凭什么能成功上市?深入剖析后发现,它构建了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商业壁垒。

图源:网络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精心编织”的家族网络。创始人王文彬的子女们,通过婚姻与安踏、七匹狼、高力控股等企业的实控人家族联姻,构筑了一个总资产超千亿的"泉州富豪圈"。这不仅是华丽的资本背书,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业资源:安踏的零售管理经验、七匹狼的渠道资源,甚至是实实在在的关联采购订单。

图源:百富榜
其次是以"直营+加盟"为核心的万店战略。八马用直营店在一二线城市树立品牌形象,再通过加盟模式在广阔的下沉市场快速扩张。到2024年9月,八马靠着3341家加盟店,撑起了公司近一半的收入。这套打法让它快速扩张,成了行业里开店最多的品牌。
然而,这套看似完美的组合拳背后,隐患正在悄然浮现。八马开店主要靠加盟商,结果总部越来越管不过来。更麻烦的是,他们老和自己人的公司做生意,这事儿被证监会盯上好几回了。去年他们光是自己公司之间做生意就做了2.3亿元,这个数字在上市材料里特别扎眼,成了监管层反复追问的重点。
更让人头疼的是,加盟商关店跑路的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今年上半年,八马已经关了超过300家加盟店。更扎心的是,现在加盟店平均只能撑3年半,比原来的4年多又缩短了。这条用三十年构筑的"护城河",正在出现裂缝。

图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增长引擎的骤然熄火
与年轻人依旧不买单的困局
敲钟仪式上的鲜花与掌声,掩盖不了招股书中那些冰冷的数字。光鲜上市的背后,八马身上带着三大难以治愈的"心病"。
心病一:增长引擎突然熄火。2024年财报显示,八马营收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从上一年的16.8%暴跌至1.0%,几乎陷入停滞。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和利润头一回一起往下掉。在投资人眼里,最要命的就是业务涨不动了。

图源:八马茶叶招股书
心病二:八马茶业有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来自加盟商。从2022年到去年,这个比例一直稳稳地超过50%,今年上半年更猛,半年已达到49.1%。公司的命脉掌握在加盟商手里,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模式,潜在风险不小。
心病三:年轻人依旧不买单。八马主要靠卖礼盒过日子,但现在愿意为这份面子买单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会员们每年花的钱,已经从2860元降到了2469元。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推出的子品牌"万山红",在招股书中仅获得寥寥数语的描述,声量微弱。

图源:八马茶叶招股书
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听说过八马品牌的比较少,而其中实际购买过的就更少了。八马与新一代消费者之间,依然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一面是澜沧古茶的覆辙
一面是新茶饮的狂飙
就在八马为了留住加盟商、吸引年轻人而焦头烂额时,茶饮市场的另一边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上市从来不是解脱,反而要开始被投资者拿着放大镜仔细打量。摆在八马面前的两条路,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未来。
看看澜沧古茶的惨痛经历就知道了。这个自称"普洱茶第一股"的企业,一上市就现了原形。去年直接亏掉3个亿,股价更是跌掉七成,现在都成了投资圈里的反面典型。业内人士分析,其失败根源在于过度依赖传统渠道、产品创新乏力,以及完全跟不上新消费趋势。

图源:网络
另一边,新式茶饮品牌正在高歌猛进。蜜雪冰城的身价逼近2000亿港元,古茗、霸王茶姬这些同行在股市上的表现同样抢眼。这些新式茶饮品牌靠着全新打法,硬是让年轻人爱上了喝茶。据《晚点LatePost》8月13日报道,在2025年立秋期间,美团与淘宝闪购两大平台在外卖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
数据显示,仅8月7日立秋当天,双方平台共产生外卖订单超过2.6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两倍,创下历史新高。而在立秋前三天(8月4日至6日),累计订单总量已突破6亿单,其中茶饮与咖啡类订单占比超过一半。

图源:网络
面对如此鲜明的对比,八马并非毫无作为。它投入重金布局智慧工厂,试图通过标准化解决行业痛点;推出"万山红"子品牌,尝试用冷泡果茶触碰年轻市场。然而,这些举措目前还停留在试水阶段,远未形成规模效应。

图源:网络
更令人担忧的是,八马在新渠道拓展上的滞后。八马的网上销售一直没做起来,2024年线上收入只占到总营收的32.2%。相比之下,现在流行的新茶饮品牌,每10个订单里至少有4个来自线上。在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这些新渠道的玩法上,八马明显掉队了。

图源:网络

锣声之后的漫长考试
从"礼品"回归"饮品"
八马茶业的上市,证明了一个商业逻辑:在中国,依靠深厚的传统资源、精明的商业关系和一套成熟的"礼节"营销体系,完全可以在细分市场打造出龙头企业,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但它还没有证明的是:一个依靠"送礼经济"和"加盟扩张"驱动的传统品牌,能否真正突破圈层,成为一个被日常消费、被年轻人自发选择、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现代消费品牌。
当下的中国茶饮市场正处在剧烈变革的前夜。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但传统原叶茶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新式茶饮持续侵蚀。据红餐产业研究院调研,72.6%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其每周都会购买现制饮品,其中,以2~3天一杯和4~7天一杯为消费频率的Z世代消费者占比分别达到32.1%和26.2%。

图源:红餐网
港交所的锣声,为八马颁发了一张珍贵的入场券。但真正残酷的考试才刚刚开始——如何让那些喝着奶茶长大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爱上一杯纯粹的中国茶;如何让茶叶从"送礼佳品"的神坛走下来,回归到日常"饮品"的本质。
这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但它将决定八马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一家成功的"茶叶古董店",还是进化为能穿越经济周期的伟大消费企业。在传统与现代、礼品与饮品、守正与创新的十字路口,八马和它的同行者们,正在书写中国茶产业的未来。而这一切,或许才刚刚开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