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那天,日本防卫省不是发布了《防卫白皮书》吗,小编在查找资料时,就经常看到有人打着理智看待的幌子,称:“日本鬼子这个词是民粹主义,不应该使用这个词。”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非蠢即坏,无视了日本鬼子这个词的所蕴含的历史情感来替日本战犯洗地。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有了,去年某平台作者发现,标题带“日本鬼子”的文章流量骤降;评论区出现这个词,留言神秘消失。
而在2022年,重庆孝爱之家网曾被曝光为岗村宁次、山本五十六等侵华战犯设立网上纪念馆,祭奠次数超7000次。
一边是历史称谓被限,一边是战犯被公开祭拜,这场较量早已超出词汇本身。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现场,日本代表嚣张挑衅。清廷官员窘迫之际,李鸿章提笔回击:“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这个让日本人蒙羞的“小鬼”称谓,在抗战时期演变成更具战斗力的“日本鬼子”。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回忆:“听到‘鬼子来了’的呼喊,全村人抄起农具就往地窖躲。”这个词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全民抗战的精神号角。
但2024年起,多个社交平台将“日本鬼子”列入敏感词库。有自媒体测试发现,标题含该词的文章推荐量下降60%,评论区使用会被折叠。
更诡异的是,某视频平台下架了经典电影《地道战》,理由竟是“用语不符合国际交流规范”。
当民间词汇遭遇封锁时,另一股势力却在猖狂活动。
2022年7月,重庆孝爱之家网被曝为岗村宁次,这个实施“三光政策”的刽子手设立“纪念堂”,描述其为“出色军官”,祭奠达7827人次。山本五十六的“纪念馆”祭奠8280次,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的灵堂已存在12年。
这些并非孤例。2017年8月,四名男子身着日军军服在上海四行仓库拍照“分享快感”;2015年成都漫展,唐某等人穿旧日军服高呼“大东亚共荣”,导致展会险些被取缔。
研究精日群体的网友指出:这些人以“扮演侵华日军角色寻求快感”。
更隐秘的是文化渗透。2024年网友发现,日本在华推行的“夏日祭”城市连线,竟与日本地图高度吻合。
还有在一些动漫中进行的文化渗透,比如2020年大火的动画片《我的英雄学院》就替731部队洗白,被中国的观众发现后立马开始抵制,平台也直接下架了该作品。
日本对华渗透有着系统性布局。1996年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随后启动“全球混血”计划。
在中国多地建立的日本人学校,从学生到厨师全是日籍,不受当地管辖。这些学校专门教授中国风俗文化,目的就是“通过通婚实现文化同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在最熟悉的日本历史人物排名中,织田信长位列榜首,而知道东条英机侵华罪行的不足30%。
在南京某中学历史课,曾有学生争论“日本军刀工艺是否优于中国大刀”,完全忽略军刀作为侵略象征的历史内涵。
这种侵蚀已造成认同错位。19岁硕士王懿沉迷日本文化,骗亲友20万赴日留学,最终饿死在东京廉租房;大理女孩头戴“日本必胜”头巾挑衅路人,被制止时竟自称日本人。
当文化认同发生偏差,民族记忆的根基就开始动摇。
词汇封锁背后不全是政治压力。某跨境电商平台总监透露:“日资品牌占我们营收三成,对方明确要求清理‘攻击性词汇’。”
这类平台为保商业利益,往往自我审查过度,将历史称谓与辱骂词汇混为一谈。
更深层的是国际话语权争夺。日本外务省年度预算显示,2023年投入26亿日元用于“纠正历史认知”,其中12亿专门用于监控海外媒体表述。
当中国网友在推特使用“日本鬼子”,常遭集体举报封号。
但一刀切的管理适得其反。有中学生致信媒体质疑:“《亮剑》里李云龙喊‘打鬼子’是爱国,为什么我们说同样的话就被禁?”
年轻人对历史的疏离令人忧心。某高校2024年调查显示,95后群体中:能说出3个日本动漫角色的占比 78%,但了解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不足 40%。
抗日神剧的“手撕鬼子”等荒诞情节,更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某视频网站统计,“抗日”题材剧中夸张剧情片段,被二次创作成搞笑视频的数量三年增长470%。
精日群体正利用这种断层。他们混迹漫展物色目标,用“军服圈”“键政圈”等小圈子发展成员。要进入核心群需通过暗号验证,比如回答“日本为什么叫日出之国”必须说“因为中国在日落之地”。
这种隐秘的洗脑,让青少年在猎奇中滑向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复杂局面,简单禁止绝非良策。上海抗战纪念馆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日本侵华罪行展区”保留历史实物标注“日本鬼子”,而在“中日友好交流区”使用规范称谓。这种场景化区分,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
法律武器正在完善。2021年《英烈保护法》修订后,江苏警方对张贴“神风特攻队”车贴的男子行政拘留12日;浙江两名戴日本军帽的初中生被训诫并强制参加历史学习班。
这些案例传递明确信号,历史底线不容戏谑。
真正要警惕的是认知战陷阱。当我们在词汇使用上纠缠时,日本右翼正推动教科书删除“慰安妇”内容,将侵略称为“进出”。某智库报告指出:在我们争论这个词能否使用时,还要全力推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用国际认证锁定历史真相。
重庆孝爱之家网的战犯纪念馆虽已关停,但搜索引擎里“日本将军事迹”的推送依然存在;部分平台取消“日本鬼子”的屏蔽后,抗日老电影弹幕刷满“勿忘国耻”。
这场较量揭示了一个真相:词汇从来不是问题的核心,历史记忆的传承才是根本。
当某高校将岗村宁次实施细菌战的罪证做成VR体验课,学生们走出展厅时眼含热泪。没有说教,没有禁令,但“鬼子”二字背后的民族伤痛,已深深刻进年轻一代的心底。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恶劣!重庆警方、大连民宗局紧急回应
2022-07-27 00:12·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