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菊香遍野,农历九月初九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马上迎来了兼具自然意趣与人文温情的重阳节。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登高望远、插茱萸辟邪的古老习俗,更有浸润着烟火气的美食印记。让我们循着香气,探寻重阳节的文化根脉,品味传统与家常交织的独特滋味吧。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与丰收祭祀,其名称源于《易经》中“九为阳数”的概念,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九九节”。这一节日历经千年演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逐渐沉淀为内涵丰富的传统佳节:
东汉《续齐谐记》记载了桓景避瘟魔的故事。相传古时汝河有瘟魔作祟,百姓深受其害,仙人费长房告知桓景,九月初九瘟魔将再度作乱,需带领家人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方可避灾。桓景依言而行,果然成功驱邪,此后登高、佩茱萸等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先秦《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农作物丰收后,人们会举行“飨帝”“祭祖”仪式,祭祀天帝与祖先,感谢自然的恩赐,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重阳节最早的文化内核之一。
“九”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之意,因此重阳节自古便有尊老敬老的传统。2012年,我国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文化内涵,让节日承载的人文关怀更加深厚。

重阳佳节的独特意境,也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以笔为媒,将节日的景致、情思融入诗词,为重阳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底蕴。这些传世佳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以质朴直白的语言,道尽了游子的思乡念亲之情,成为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千古流传。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借重阳登高之景,抒发了身世飘零的感慨,沉郁顿挫的笔触尽显诗圣之风。

陶渊明《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陶渊明以菊花与美酒自喻,表达了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也赋予了菊花“延寿客”的雅称。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词人借重阳佳节的清冷之景,抒发了独居的思念之愁,“人似黄花瘦”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1. 必吃美食:滋味里的祈福寓意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登高避灾”,是重阳节的标志性美食。重阳糕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当时称“蓬饵”,唐代逐渐演变为多层花糕,顶部常插小旗或饰以小羊(“羊”与“祥”谐音),象征吉祥如意。北方重阳糕多以黍米、红枣蒸制,口感扎实香甜;南方则偏爱加入豆沙、果仁、桂花等,层次丰富,香气浓郁。
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因此重阳节饮菊花酒成为传统习俗,寓意延年益寿。菊花酒通常以菊花、黍米、酒曲酿造,需提前一年发酵,待到次年重阳开封饮用,酒液清冽,带着菊花的清香。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中,“菊花”便暗含饮菊花酒之意。
螃蟹:重阳节正值秋蟹肥美的时节,“九雌十雄”的说法流传甚广(农历九月雌蟹膏满,十月雄蟹肉厚),因此吃螃蟹成为南宋以后重阳节的新时尚。古人吃蟹时,常搭配姜丝、黄酒,既能去除蟹的寒性,又能提升风味,是应景又养生的选择。

2. 重阳习俗:地域里的文化差异
南方习俗:除了登高、赏菊,南方人重阳节还喜爱插茱萸、放风筝(寓意“放灾”,将风筝放飞后剪断引线,象征带走灾祸)。饮食上,部分地区会吃糍粑,以糯米蒸制后捶打而成,可蘸糖吃,也可加盐、酱油等调味,软糯香甜,充满烟火气。
北方习俗:北方重阳节的核心习俗是登高、赏菊、祭祀祖先,部分地区还会举行祭灶仪式。饮食上,陕北人喜爱在夜晚吃荞面熬羊肉,暖身滋补;潼关等地则流行“羊肉泡黄馍”,搭配重阳糕食用,滋味醇厚。
3. 现代新风尚:传承中的时代内涵
如今,重阳节的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更注重敬老爱老的核心内涵。很多社区会组织登山秋游、老年书画展、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子女也会在这一天陪伴父母,送上祝福与关怀。部分地区还将重阳节与成年礼结合,让年轻人在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意义。

1. 菊花鲈鱼(清淡养生,菊香四溢)
食材:鲈鱼1条(约500克)、新鲜白菊花1朵、葱姜丝各10克、蒸鱼豉油20毫升、料酒10毫升、盐3克、食用油15毫升。
步骤:
1.鲈鱼处理干净,去除内脏、鱼鳞、鱼鳃,在鱼身两侧斜切3-4刀(便于入味),用料酒、盐涂抹鱼身及腹腔,腌制10分钟;菊花洗净,取下花瓣备用(去除花萼,避免苦涩)。
2.蒸锅中加水烧开,将腌制好的鲈鱼放在蒸盘上,鱼身铺一层葱姜丝,放入蒸锅,大火蒸8-10分钟(根据鱼的大小调整时间,避免蒸老)。
3.取出蒸好的鲈鱼,倒掉盘中的汤汁,捡去葱姜丝,重新铺一层新鲜葱丝,淋上热油激出香味,再淋入蒸鱼豉油,最后撒上菊花瓣即可。

2. 栗子鸡(秋日滋补,酱香浓郁)
食材:土鸡半只(约750克)、新鲜栗子200克、冰糖15克、生抽20毫升、老抽5毫升、料酒15毫升、姜片10克、葱段10克、盐3克、食用油20毫升、清水适量。
步骤:
1.土鸡切块,放入冷水锅中,加5毫升料酒、3片姜片,大火烧开焯水,撇去浮沫后捞出鸡块,用温水冲洗干净;栗子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烧开,煮5分钟后捞出,剥去外壳和内皮备用。
2.炒锅中加食用油烧热,放入冰糖,小火炒至冰糖融化呈琥珀色(注意不要炒糊),倒入鸡块翻炒均匀,让鸡块均匀裹上糖色。
3.加入姜片、葱段炒香,淋入生抽、老抽、剩余料酒,翻炒至鸡块上色,加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炖30分钟。
4.放入栗子,加少许盐调味,继续炖15分钟,待汤汁收至浓稠(保留少许汤汁拌饭更佳),撒上葱花即可出锅。

3. 桂花重阳糕(简易版,香甜软糯)
食材:糯米粉200克、粘米粉100克、白糖50克、清水180毫升、干桂花5克、红枣5颗、葡萄干30克、食用油少许(刷模具用)。
步骤:
1.将糯米粉、粘米粉、白糖放入大碗中,分次加入清水,用筷子搅拌成松散的絮状,再用手揉匀(面团不粘手、能捏成团即可)。
2.将揉好的面团放入筛子中,过筛1-2次(过筛后的米粉更细腻,蒸出的重阳糕口感更软糯)。
3.模具内壁刷一层食用油(便于脱模),底部铺一层油纸,先放入1/3过筛后的米粉,用勺子压实,撒上泡软的葡萄干和去核切片的红枣;再铺一层米粉,压实后再铺一层食材,最后铺剩余的米粉,轻轻压实。
4.蒸锅中加水烧开,将模具放入蒸锅,大火蒸25分钟,关火后焖5分钟取出,趁热撒上干桂花,待冷却后脱模切块即可。

从上古的丰收祭祀到如今的老年节,从王维的思乡诗到餐桌上的家常菜,重阳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日范畴,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与情感温度的载体。重阳糕的香甜、菊花酒的清冽、栗子鸡的醇厚,每一味美食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人的牵挂。这个重阳节,不妨和家人一起登高赏菊,亲手做几道家常美食,在烟火气中传承传统,让千年文化在温情中延续。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