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强势闯入文娱圈!企业业绩生变,创作者陷入 “荒蛮故事”

如今AI技术在文娱行业的渗透速度,超出了很多从业者的预期。

爱奇艺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其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了20%。

B站则在同一季度实现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其中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广告效率的变化,只是AI影响行业的一个侧面。

更深层次的,是创作逻辑的改写。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早在2022年就开始组建团队,尝试用AI辅助剧本创作。

他和技术背景出身的同伴一起,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剧本结构、镜头语言分类数据化,开发出“黑洞AI编剧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在2到3小时内生成一部3到5万字的剧本初稿。

最快2025年底,国内AI深度参与生成的优质影视作品将登陆大银幕或主流视频平台,2026年则会全面开花。

孙武透露,黑洞AI编剧系统目前只进行定制类合作,电影剧本报价39.8万元起,长剧集按集定价,背后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由资深编剧把关,确保AI生成的内容能达到行业标准。

但效率的提升,也带来了争议。

在影视创作这样一个高度依赖人类经验与情感表达的行业,AI是否真的能写出“好内容”?

孙武的做法是将AI作为初稿生成工具,再交由人类进行结构优化与情感打磨。他认为,商业片在结构和情绪调动上是可以被标准化的,而艺术片却无法被AI完全理解。

他曾尝试用AI模拟伯格曼电影的风格,发现AI可以模仿镜头语言,却无法整合主题表达。这也让他清醒地意识到:AI能完成的是“技术型写作”,创作的灵魂仍然掌握在人手中。

此前陈升亮的团队接到一家视频网站委托,制作一部长达130分钟、共30集的体育题材AI动漫作品。

那时AI视频生成技术还不成熟,模型生成的画面存在跳帧、画面不连贯等问题。

为了保证交付质量,他们选择将真人实拍的视频导入AI系统进行替换。这一混合手段让项目在3个月内完成,而传统流程至少要18个月。

效率提升背后,是创作者的焦虑。

陈升亮坦言,团队曾被技术的快速迭代逼得喘不过气——刚刚解决一个问题,AI模型可能已经用更高效的方式绕过了难点。

但他也逐渐明白,AI不是敌人,而是新的协作者。AI可以承担重复性劳动,释放人力,真正的创意和判断仍然需要人来完成。

另一位创作者“等登”等待的不是剧组委托,而是AI带来的机会窗口。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非影视专业,主修展陈与空间交互设计。

进入AI时代后,他靠着审美和对影像的理解,迅速在广告视频领域站稳脚跟。

他为联想、耐克、华为等品牌制作了AI视频广告,并连续获得由阿里、百度等平台举办的AIGC创作大赛奖项。他的AI视频报价达到每分钟3到5万元,商单源源不断。

等登的经历说明,AI并非在抹平创作者的价值,而是在重塑价值评估体系。那些具备审美、理解结构、会判断内容的人,才是在AI时代能掌握主动权的人。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在文娱行业,AI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概念,它已经渗透到剧本创作、广告制作、动画生成等多个环节。

创作者的角色正在从“执行者”转向“决策者”,AI则成为执行创意的工具。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内容生产进入工业化,个性化表达会不会被边缘化?当AI能快速生成结构成熟的剧本,观众是否还能被真正打动?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就像孙武说的,“AI的价值,不在于取代人,而在于放大人的经验与判断。”

文娱行业的每一次变革,初看都像是一场混乱的“荒蛮故事”。但回头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一次重新定位人类创作者位置的机会。

这一次,也许不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科技   创作者   文娱   强势   业绩   故事   企业   视频   剧本   广告   编剧   行业   技术   结构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