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瓯江,青山依秀水,流珠傍溅玉,山水画卷浑然天成。丽水莲都,便是这美丽画轴上的神来之笔,堪称“养生福地”。莲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类美味佳肴不仅让人一饱口福,更能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莲都发布推出《寻味莲都》专栏,今天,一起去打卡一家开了20年的酱香饼店。
二十年坚守一炉饼
这家小店
藏着几代人的早餐回忆
凌晨三点,天还未亮,城市仍在沉睡,位于丽东二村76号的丽东大众饼店已亮起了灯光。揉面、熬酱,这是吴乘风和黄海英夫妇二十年来每天雷打不动的开场,也是丽东二村居民味蕾苏醒的序曲。
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案板上,老吴熟练地将醒好的面团擀成薄片,铁板烧至微红,面饼轻贴瞬间便腾起细密气泡。随着铁板“滋滋”的声响,金黄酥脆的饼皮逐渐成型。老吴手握长柄木夹,以精准角度翻动面饼,确保每一寸均匀受热。
刚出锅的酱香饼需趁热刷酱,老吴用棕毛刷蘸取酱料均匀涂抹,红亮的酱汁渗透进饼皮蜂窝状的孔隙中,碰撞出咸甜交织的滋味。撒落的葱花与芝麻如同点睛之笔,翠绿与雪白点缀在金黄饼面上,尚未入口便已调动多重感官。
“老板,3块钱酱香饼,一杯现磨豆浆。”李先生是当天的第一位顾客,“我在水阁上班,每天来这儿吃早餐,已经成习惯了。”刚出锅的酱香饼外层酥脆掉渣,内里却软韧筋道,酱汁渗进饼皮的气孔里,咬下去满口咸香,后调还泛着丝丝甜味。
从打工到创业
一张饼改变人生
“20年前在城里打工,第一次吃酱香饼就忘不了了。”黄海英回忆道。二十年前,吴乘风和黄海英来莲都打工,生活平淡而忙碌。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街边尝到了一张刚出锅的酱香饼,酥脆的外皮、浓郁的酱香瞬间俘获了他们的味蕾。正是这次偶然的相遇,让夫妻俩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为了学到正宗的酱香饼手艺,吴乘风夫妇辞掉工作,辗转找到一位老师傅拜师学艺。从和面、擀皮到熬酱、火候,每一个环节都反复钻研,手上的茧越积越厚,夫妻俩却从未放弃。“那时候就想,既然决定做,就得做好。”
夫妻俩用攒下的积蓄在丽东二村租了一间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取名“丽东大众饼店”。和面、擀饼、熬酱、煎制……每一道工序都坚持手工制作。“酱料是自己熬的,洋葱要新鲜的,火候差一点口感就不一样。”吴乘风介绍道,店里的酱料以新鲜洋葱和优质豆瓣酱为主料,按黄金比例调配,再加入八角、桂皮等二十余味草本香料,用文火慢熬2个小时熬出醇厚酱香。
为了跟上年轻顾客的口味,夫妻俩还时常跑到杭州等大城市接受最新的专业培训,不断学习烤饼技术,创新酱汁味道。并陆续推出了鸡蛋饼、千层饼等新品种。直至今日,店里的早餐种类已能满足大部分顾客的需求,然而那最初的酱香饼依然是店内的人气top1。
只要大家爱吃
我们就一直做
凭借扎实的手艺和真诚的态度,丽东大众饼店渐渐声名远扬。每天清晨,小店门口总是排起长队,许多人专程赶来,只为品尝一口热乎的酱香饼。“老规矩,五份酱香饼,三杯豆浆。”住在城南的周先生即便已搬走五年,每周仍会专程前来,“家里人就好这口,吃了这么多年,换别家总觉得差点味儿。”
“我读初中时就在这儿吃,现在带着儿子来吃。”张先生带着儿子来吃早餐,“这家店比我儿子的年纪都大,现在每周六早上,我们爷俩都要来‘报到’。”
“我儿子小时候就爱吃他家的饼,现在孙女也爱上了这个味道。”“我从上学到上班,每周至少来三次。酱够香、饼够脆,吃了十几年,就认准他家的味道。““我每次出差回来,第一站肯定是这里。”对于许多市民来说,“酱香饼”不仅是一份早餐,更是一份记忆。
炉火未熄,酱香不散。二十年风雨无阻,夫妻俩用一张饼温暖了无数人的胃与心。“很多老顾客就像家人一样,只要大家还爱吃,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这份朴实的坚守,或许正是“丽东大众饼店”长久飘香的秘诀。
来到莲都 走街串巷
寻味莲都①:三胞豆腐丸
寻味莲都②:老陶大馄饨
寻味莲都③:清明粿
寻味莲都④:开粮小笼包
寻味莲都⑤:白云手工面
寻味莲都⑥:何桂芬早餐店
记者、编辑 | 蓝 雯
摄影 | 武宇涛
通讯员 | 岩泉街道朝阳社区 徐丽
责编 | 馨 元 主编 | 昕 壹
审核 | 凡 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
莲都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矩阵:
新闻客户端:莲连看APP
微信公众号:莲都发布、微莲都
抖音号:微莲都
电视新闻:莲都新闻(丽水电视公共频道)
网站:莲都新闻网
视频号:莲视频
温馨提示:请将“莲都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和“在看”。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