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清风
编辑| 珊珊
初审|越越
一个县长把配车卖了给老百姓打井,一个干部坐牢13年出来还骑自行车下乡访贫问苦,一个77岁的老人去世时竟然让十万群众自发送行,沿途跪地磕头。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2004年的河南兰考,主角是一个叫张钦礼的人。
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老百姓如此惦记?
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河南考城县来了个年轻县长,才22岁。
这人就是张钦礼。
那年头能当上县长的年轻人不多,可张钦礼上任后干的事儿让人服气。
他不坐办公室,天天往村里跑,哪个村缺粮,哪户人家有困难,他心里都有本账。

1954年,上级把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了,成了兰考县。
张钦礼继续当县长,这一当又是好些年。
兰考这地方穷得很,风沙、盐碱、内涝,老百姓管这叫"三害"。
春天风沙能把种子刮跑,夏天雨水来了庄稼就淹,地里盐碱白花花一片,啥都种不活。
百姓苦啊,有人饿得吃树皮,有人背井离乡去讨饭。

张钦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带着人测量地形,研究水文,整天在黄河滩上转悠。
当地老农说他是"活地图",随便指一块地,他都能说出这地的土质、水位、适合种啥。
那些年他没少吃苦,晒得黑不溜秋的,穿的衣服打着补丁,跟普通农民没两样。

1962年冬天,一个叫焦裕禄的人调到兰考当县委书记。
张钦礼那会儿是县委副书记,两人配合着干。
焦裕禄的名字后来全国都知道,可当时他刚来,对兰考不熟悉。
张钦礼就领着他走遍全县,介绍每个村的情况。
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很像,都是实干型的。

焦裕禄住在老乡家里,张钦礼也跟着住;焦裕禄下地干活,张钦礼撸起袖子就上。
他们一起研究治理"三害"的办法,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开会讨论,有时候熬到半夜还在琢磨怎么把工作做好。
那段时间,兰考开始有了变化。
他们带着群众种泡桐树防风沙,挖排水沟治内涝,改良土壤降盐碱。
老百姓看到县里的干部真心实意帮他们,干劲儿就上来了。
村里的老人回忆,那会儿张钦礼和焦裕禄经常一起出现,两个人都是一身土,脸上笑呵呵的,跟老百姓说话从来不端架子。

可惜好景不长。
焦裕禄身体本来就不好,1964年就去世了,才42岁。
这对张钦礼打击不小,两人共事才两年多,正干得起劲呢。
焦裕禄走后,治理"三害"的担子就落在张钦礼肩上了。

焦裕禄去世后,张钦礼接着干。
他这一干又是二十年,硬是把兰考的面貌改变了不少。
那些年他升了职,先是当了开封地委的领导,后来还到河南省革委会工作。
按说官做大了,应该坐办公室发号施令了吧?
可张钦礼不是这种人。

有一回,他看到兰考有42个生产队缺水,老百姓吃水都困难,更别说浇地了。
他一琢磨,得给这些生产队打井。
可打井得要钱,买设备也得要钱,县里财政紧张拿不出来。
张钦礼就把单位配给他的小汽车给卖了,换了4.5万块钱。
那年头4.5万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人家花好多年的。
他把钱全拿出来,给那42个生产队打井买设备。

有人劝他:"你这样做值得吗?车没了你自己怎么办?"
张钦礼说:"车我一个人坐,井是几千口人用,哪个更要紧?"
卖了车,张钦礼就骑自行车下乡。
六十多岁的人了,骑着破自行车走村串户。
到了村里,他跟老百姓一起吃饭,睡在老乡家的土炕上。
有时候赶上农忙,他还下地帮着干活。

村民们看着这个当大官的人这么接地气,都打心眼里敬重他。
那些井打好后,老百姓吃水方便了,庄稼也能浇上了。
收成好了,大家都说张钦礼是"救命恩人"。
可他从来不居功,总说这是应该做的。

谁也没想到,1979年张钦礼出事了。
那年他被判了刑,一判就是13年。
具体什么原因,说法很多,但老百姓不信他有错。
兰考的农民听说张钦礼进去了,很多人偷偷抹眼泪。
张钦礼在狱中那些年,兰考的老百姓没忘记他。

逢年过节,总有农民凑钱给他送点东西。
监狱离兰考有段距离,他们坐车去,带着自家做的馍、腌的咸菜,还有攒下的一点钱。
狱警看着这些朴实的农民,也不忍心拦着。
有个老汉去看张钦礼,握着他的手哭着说:"张县长,俺们不信你做错事。你为俺们打的井还在流水呢,种的树都长这么高了。"

张钦礼听了也红了眼眶,但他没多说什么,只是让老乡们回去好好过日子,别惦记他。
13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张钦礼在里面没闲着,能干点活就干点活,能帮人就帮人。
同监的人后来说,他在里面人缘好得很,从来不抱怨,也不喊冤,就是默默熬日子。

1990年,张钦礼刑满释放,那年他63岁。
出来后他回到兰考,本想安安静静过日子,可老百姓不答应。
一听说张钦礼回来了,村民们排着队去看他。
有人送粮食,有人送菜,还有人硬塞钱给他。
张钦礼都推辞,实在推不掉就收下,然后转手送给更困难的人家。
出狱后的张钦礼身体不太好了,可他还是闲不住。

听说哪个村有纠纷,他骑着自行车就去帮忙调解。
看到谁家有困难,他想办法帮着联系救济。
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
有回冬天下雪,路滑,他骑车摔了一跤。
村民看见了赶紧扶他起来,劝他:"张县长,您这么大岁数了,别再骑车出来了。"

他笑笑说:"没事,我这身板硬朗着呢。老百姓找我办事,我能不去吗?"
那些年他还帮着村里写材料、跑手续,有时候还给年轻干部出主意。
他不要报酬,也不求回报,就是闲不住。
村民们都说,张钦礼一辈子就是为老百姓活着的。

2004年5月7日,张钦礼病逝,享年77岁。
去世前他留下话:"丧事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
可老百姓不答应。
消息传出去,兰考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要给他送行。
出殡那天,场面震撼得让人终生难忘。
十万兰考百姓涌上街头,沿途摆满了清水和豆腐。

这两样东西在当地有特殊含义,代表"清白"。
老百姓用这种方式告诉世人:张钦礼是清白的,是好人。
送殡的队伍走得很慢。
原本半小时的路程,整整走了5个小时。
沿途跪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中年汉子,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
他们跪在地上磕头,嘴里喊着:"张县长,您走好!"很多人哭得撕心裂肺。

有个老农民跪在路边,额头磕得流血都不停。
旁边的人拉他,他不起来,嘴里念叨:"是他给俺村打的井,俺一家人才活下来。
俺得送送他。"
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那天兰考城几乎空了,家家关门,人人上街,就为了送张钦礼最后一程。
张钦礼的墓地后来成了自发的纪念地。
老百姓自己出钱立碑,大大小小上百块,密密麻麻围着墓地。

碑上刻着"人民的好县长""永远怀念张钦礼"这样的话。
逢年过节,总有人去墓前烧纸、献花。
这种自发的纪念一直持续到今天。
张钦礼到去世也没得到官方的平反。
有人说这是遗憾,可老百姓不这么看。
兰考的农民说:"平不平反是上头的事,但俺们心里有数,知道他是好人。"
为什么老百姓这么认定他?
因为他做的事实实在在。
那些井还在,泡桐树还在,改良的土地还在种着庄稼。

更重要的是,他对百姓的真心,大家感受得到。
他不是做样子,不是为了升官,他就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
有人统计过,张钦礼在兰考工作的那些年,全县新打了几百口井,种了几十万棵树,修了上千里排水渠。
这些工程改变了兰考的生态,让老百姓吃上了饱饭。
他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家里没什么积蓄,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去世后,家里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就是些旧衣服、旧鞋子,还有一堆工作笔记。

笔记上密密麻麻记着各个村的情况,哪家有病人,哪户缺劳力,记得清清楚楚。
这些笔记让人看了心酸,一个当了几十年干部的人,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
有句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张钦礼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他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为百姓服务的坚持。
这份坚持,换来了十万人沿街磕头的送别,换来了老百姓几十年的惦记。
兰考的老人常跟后辈讲张钦礼的故事。

他们说:"做人就要像张县长那样,心里装着别人,不能只想着自己。"
这种精神在兰考传了下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张钦礼的故事告诉我们,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你对他们好不好,他们记得住。
虚的不行,得实打实干事。
张钦礼一辈子没整过花架子,就是埋头苦干,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

坐牢13年没磨灭他的初心,七十多岁还骑车下乡为群众奔波。
这样的干部,老百姓能不记得吗?
能不感动吗?
十万人送行不是偶然,是他用一生赢来的。
信息来源:
《河南党史资料》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兰考县志》(1986-2005)兰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档案资料(1949-2004)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