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企业家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莜面村:明明都是预制菜,还卖得那么贵,实在太恶心。
这话说的一点毛病没有。
毕竟,西北的“贵”一直都是出了名的。
一个馒头21块,小花卷33,一碗豆腐汤甚至卖到69元,被不少网友调侃是“月薪两万都吃不起的店”。
但让人想不通的是,骂的人越多,来吃的人反而更多。
这样一家被称为“穷人止步”的餐厅,为什么还能天天保持客满的状态?
西贝,到底靠的是什么在撑门面?
«——【·一边挨骂一边爆满的秘密·】——»
2023年,西贝集团营收突破62亿元,旗下400家直营店平均单店业绩做到1500万元,堪称餐饮界的“顶流玩家”。
今年五一期间,它又火出了新高度——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里,几乎每家西贝门口都排起长队,平均等位超过30分钟,有些热门店甚至要排三个小时以上。
明明很多人吐槽它“贵”,却偏偏愿意掏钱排队,这背后藏的是一套不怎么讲“实惠”、却狠狠拿捏住现代人心理的生意经。
西贝卖的不只是饭菜,更是一种身份感。
它精准切入那群追求“生活质感”的人群,给他们提供吃得起的体面。
在这里,你啃的不是普通馒头,而是象征着精致生活的“草原奶香馒头”;你端的也不是一碗普通的汤,而是消费升级的仪式感。
请客、家庭聚餐、带孩子吃饭,选西贝不出错,还显得有品位——虽然价格高一点,但请客的人有面子,被请的人也觉得被重视。
当然,只靠“有面子”还远远不够。
西贝在“健康”这个点上做得特别狠,宣传里反反复复讲他们的西北有机农田、自然放养的草原牛羊,主打零添加、纯天然,句句都精准戳中中产家庭、尤其是宝妈们的痒处。
现在人吃饭早就不只图个“好吃”,更要吃得干净、吃得安心,为了孩子和家人健康,多付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而西贝最狠的一招,其实是把“情绪价值”玩明白了。
很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累成狗,走进西贝,灯光温暖、服务员笑容热情,一进门就有人引导、倒水,语气永远轻柔。
这种被照顾、被尊重的感觉,是很多人日常稀缺的。哪怕价格贵一些,也心甘情愿——毕竟在这能实实在在地放松一会儿,感觉自己是个人,而不是牛马。
还有一大批老客属于“认熟不认生”型。
他们不喜欢冒险试新店,怕口味踩雷、怕服务不佳,而西贝的菜品多年稳定,闭着眼睛点都是熟悉的味道。
这种信任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了持续复购的理由,哪怕悄悄涨个价,他们也照样来。
但真正让西贝变成“家庭用餐避风港”的,是它超级能哄小孩。
店门口总站着一位专门捏气球的小哥,免费给小朋友扭出小狗、小花;店里电视放着动画片,飘着奶香的冰淇淋机哗哗作响,服务员个个像行走的魔术师——送贴纸、送涂色本,还能顺手变个小戏法哄娃开心。
儿童餐做得根本不像一份饭,完全就是好玩的中英双语识字绘本。家长一看觉得“嘿,这还能学点东西”,顿时心理负担就轻了。
对那些整天被“神兽”折腾到没脾气的爸妈来说,西贝简直就是“带娃避难圣地”——能安安静静吃顿饭,不用满场追着喂、不用吼叫拉扯,多花几十块钱买个清静省心,比什么都值。
不仅如此,西贝还特别会搞“仪式感”,一年四季活动不停。
春天推“香椿莜面节”,吃上一口鲜嫩春味;秋冬有“那达慕羊肉节”,热腾腾的羊肉锅贴十足暖胃;2.14有“亲嘴打折节”,凑个热闹还能省点钱;六一儿童节更是全线发力,把小客人宠上天。
这些活动年年办、年年火,渐渐就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固定期待,也成了西贝最扎实的品牌资产。
«——【·到底值不值?·】——»
不过,对于西贝客流爆满的现象,有人完全想不通:“超市里两块钱能买四个大白馒头,又香又软,干嘛非花十几块吃它这一个?”
他们觉得填饱肚子就行,实惠比什么都重要。
但另一边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或许是为了偶尔提升一下生活品质,或许是想带家人吃顿舒服的、不用自己收拾的饭,也可能是工作太累,专门找个地方享受被服务的感觉。
说白了,这就是消费观念的不同。
有人看重价格,有人在意体验;有人追求吃饱,有人愿意为环境、为健康、为省心甚至为那份“被重视”的感觉买单。
西贝没指望让所有人都来,它精准地抓住了那些“愿意换种方式吃顿饭”的人。
他们也许不会天天来,但想放松一下、犒劳自己或者请客的时候,就会推开门走进去。吃的不仅是馒头和羊肉,更是一份小小的仪式感、一顿不用操心的饭、一段舒服自在的时间。
贵是贵点,但有人觉得,这份钱花得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市场就是这么回事。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