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初一孩子的日常,我沉默了很久

文|吴钩随笔

我们常说“孩子大了,省心了”。
可真到了初中,才发现,不是孩子不需要我们,
而是我们跟不上了。

前几天见了朋友家的女儿,小姑娘刚升初一,曾经是我家二宝的“玩伴姐姐”。

我本想随口问一句“还习惯吗”,却没想到,她的一番话,让我这个家长沉默了许久。


一、孩子难,真的难

“每天好多试卷,写不完不行,老师在群里点名@家长。”她说得轻描淡写,却字字扎心。

我开玩笑似地说:“实在写不完,抄答案吧。”

她笑笑:“不行,写得全对了也不行。”

“那几个人凑一起写作业,每人写一门,换着抄?”

她摇头:“很难凑到一起,都太忙了。”

“那题不会做,能空着交吗?”

她轻轻说了一句:“不能,得想办法写上去。”

我一时间竟接不上话。

她说她几乎每天都写到十一二点,哪怕是假期,也不敢轻松。

“都说假期是休息,我觉得还不如不放假。”


二、家长也难,真的难

我问她平时上课怎么安排。

她说妈妈每天五点起床,准备早饭和午饭,一次性做好打包。

六点四十出门赶早读,中午不回家,就在学校吃饭、趴睡。一点多继续上课。

放学是傍晚六点多,要么在外面简单吃点快餐,要么家里饭菜热着等她回家。

但饭后并不是放松,而是奔赴下一个战场——七点到九点半,自习室。

我问:“为啥一定要去自习室,不能在家写作业?”

她说:“自习室有老师,可以问问题,家里没人懂。”

这下我终于明白:

对于很多初中家庭来说,自习室不是“加分项”,而是“刚需”。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家长的错,而是整个系统共同构建的生存节奏。


三、成长的转折,是从“被抱着走”变成“硬着头皮跑”

初中像是一道骤然加速的分水岭。

从小学阶段的从容不迫,一下子切换成秒表计时的高速节奏。

我忍不住想:
如果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在用所有的力气支撑着这一切,那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


四、真正难的,从来不是学习

写不完作业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没有喘息。

题不会做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不能不做。

真正让人疲惫的,是持续不断地**“赶进度”、“保完成”,
是那种
“做不完就被点名”的高压”**,
是没有人关心过程,只在意结果的灼热目光。

我问自己:

这个年龄,孩子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背诵多少条历史时间线?还是睡前有片刻静心的晚风?


五、不是孩子不适应,而是过渡太仓促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一上初中,就变了。

变得不爱说话,情绪浮动,作业拖拉,效率低下。

我们以为这是孩子“不懂事”,却没看到:这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无所适从”。

从“小学”的慢节奏到“初中”的快节奏,
从“习惯依赖”到“被迫独立”,
从“写不完可以明天交”,到“今天没交@你家长”。

很多孩子来不及适应,也没有人引导。

他们就这样一头扎进了这场考试竞速赛。



六、真正值得准备的,不是知识,而是节奏

我们总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但真正决定输赢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能不能稳住节奏、跑到最后。

我开始反思:
我家孩子再过两年也上初中,我准备好了吗?

也许,我们都要开始提前思考这些问题:

如何建立节奏感?如何构建适应期?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内驱力?


七、写在最后:别让初中,变成家庭关系的分水岭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

也不该是用熬夜换分数,用服从换安稳。

我们能不能,在这场注定高压的旅程中,
为孩子留出一点空间——喘一口气,歇一歇脚,哪怕只是十分钟?

我们也能不能,在自己疲惫的时候,
不去责怪孩子的“不自律”,而是问一问:是不是他太需要引导?

成长的路上,我们终究会放手。
但放手不是甩手,而是提前预备他的翅膀,哪怕是借着我们的风。


本文由@吴钩随笔原创发布,
记录每一个孩子走进“独立”的转身,
也陪每一个父母穿越“放手”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育儿   日常   孩子   家长   初中   节奏   作业   自习室   高压   分水岭   起跑线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