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才出现一点点好转迹象,美国人为何就敢对华不友好?为什么说这件事再次给咱们提了个醒?
在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之后,咱们中国就一口气向美国购买了四批、总共约18万吨的大豆。这笔订单不算很大,但也算是给那些,之前因为贸易摩擦而农产品滞销的美国农民雪中送炭了。这个举动,很明显意在为缓和双方贸易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美国财长甚至乐观地对外宣布,在特朗普剩余任期内,美国大豆都不愁销路。

然而,中国做出这一善意举动后,美方的行为却展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美方承诺,会立刻将针对中国商品的芬太尼关税降到10%,就是他们之前拿莫须有的芬太尼问题说事加的税,同时,之前对华加征的24%“对等关税”也会继续暂停一年,单看这事儿确实是中美经贸层面的好消息。但另一方面,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却公开表示,尽管现在中美两边算是谈妥了,但美方还得看中国有没有落实好、履约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签的那个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人这是什么意思?等于一边收获大豆订单的实惠,一边又暴露对华恶意,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美方政策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方的“变脸”行为远不止于口头上的威胁。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就是FCC,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头,挥起了针对中国企业的大棒,他们出台了个新规,凡是含有特定中国零部件的设备,不仅新的许可申请不批,连已经获批的也可能被禁用,FCC主席卡尔甚至毫无根据地声称,这些中国产品可能让中国所谓“监视美国人、破坏通信网络”。这一决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几大主流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上百万件中国产的电子产品,像中国产的家用安防摄像头、智能手表这些东西,现在在美国市场统统都不好买了。而FCC的打击范围却还在不断扩大,从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到香港主要电信运营商,甚至延伸到中国的实验室机构,形成了一套针对中国电子科技产品的全方位打压体系。

回头看特朗普第二任期刚开场的对华政策,其实就能看出这种“变脸”有迹可循。从2025年2月起,美方就一波接一波地对华加关税,一开始是10%,后来越涨越高,最后居然飙到了145%,尽管随后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休战期,但美方始终保持着“边谈判边施压”的策略,在同意暂停部分关税的同时,从未放弃使用关税和调查作为对华施压的工具。
现在美国人还想玩这套,我们中国企业和政府都给出了明确的回应。企业方面据理力争,指出美方的决定缺乏事实依据,且会损害美国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我外交部也明确回应,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方这明显是把“国家安全”的范围扩得太宽了,明明是正常的经贸往来,他们非要跟政治沾上边,还把这事当成施压的武器来用。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经贸规则,影响非常恶劣。

总而言之,整件事情,让我们看清了美国的真实嘴脸,中方刚刚用实际行动释放善意,美方非但没有投桃报李,反而迅速“变脸”,在科技战场上,打压层层加码。这种前后矛盾、言行不一的做法,充分说明了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与曲折,并且再次提醒我们,对于美国人的承诺和姿态,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如果美方是真心想要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那就应该拿出行动上的诚意来,而不是这种边谈合作边使绊子的矛盾策略。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