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今年62岁,家住南京,退休后生活倒是悠闲,却时常为健康焦虑。每天清早,楼下小公园里总能看到他与一群老友搓麻将,不仅笑语不断,精神头也十足。
可偏巧有邻居劝:“老王啊,天天打麻将没用,还是多折腾点运动、保健、有益身心。”
可谁能想到,前年邻居老赵热衷保健品、打扫卫生、跟儿孙斗劲搬家搬物,反而频繁进医院,“小毛病”变“大麻烦”。
王叔犯迷糊了:“难道真的,60岁后宁可天天打麻将,也别乱折腾?”医生对此给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有些事,老人宁可少做,麻将反倒有益调节情绪。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醒?有哪些具体事情,医生特别反对60岁以上老人随意去做?今天咱们就来系统聊聊,揭开背后健康真相。尤其是第3点,90%的家庭忽略,总以为是“小事”。
别以为打麻将只是图个热闹。实际上,适度搓麻将能促进思维反应、预防老年痴呆,同时增进社交、缓解孤独。
医学研究发现,规律的脑力活动可使记忆减退风险降低约17.9%。但相比之下,以下5件事却隐藏巨大健康隐患,“折腾”过了头,反而危害更大。
不少老人相信各种“保健神药”,广告看多了,吃下肚却不知暗藏风险。国家卫健委专项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接近62%存在保健品滥用现象。
而国际权威研究也证实,超过3种保健品混用,肝肾损害风险提升30%以上。有些所谓“补脑”“降压”产品甚至添加药物成分,长期服用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血压失控,反而得不偿失。
搬重物、剧烈劳动,图省钱却赔身体。家里搬家、换家具、重体力院子整理……很多长者不愿“麻烦儿女”,凡事亲力亲为。但要知道,60岁后骨密度平均每年下降1-2%,肌肉力量大幅衰减。
外国队列研究显示,剧烈劳动下跌倒、骨折概率约增长36%。有案例,长者自己搬重箱子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几年落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遗症。
医生强调:日常家务适度即可,大件行动需借助工具或家人帮忙。
频繁熬夜、作息混乱,追剧聊天反变“伤身”。退休后没了上班压力,很多老人电视、手机追到午夜,或者晚饭后大量聚会、牌局,“晚点睡没事”。
但研究显示,60岁后熬夜1小时,第二日反应/判断能力下降12.6%,长期扰乱生物钟则提高心梗、中风等重大疾病风险30%。
老年人的深睡眠比例较低,恢复能力变差,随意“熬”只会拖垮免疫和大脑。
不做筛查体检,迷信“没感觉身体就没病”。许多老人自认“身板结实”,吝于体检。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显示,中老年慢病早期检出率不足51%。
而糖尿病、高血压、肠癌等往往发展隐匿,初期无明显症状。像结直肠癌,往往从息肉恶化到癌变要10年以上,筛查才是阻断“祸根”关键。
医生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尤其关注血糖、血压、肠镜等关键项目。
盲目补钙、走偏养生路,没有医生指导随意用药食补。老人关节酸痛、夜里抽筋,很多人想到“补钙、补维生素”,有的自购钙片,有的每日鸡蛋牛奶“拼命吃”。
然而,北京协和医院联合研究发现,过量钙补充并未明显降低骨折率,反添肾结石风险升15%。
随意补剂,还可能与慢病药物相互影响,加重肝肾负担。补钙补营养,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检测后科学执行。
其实,打麻将不是无所作为的消遣,更是调节心理、锻炼思维的小办法。老友相聚、合理安排时间,可疏解孤寂、减少抑郁,有助于精神状态和抗衰老。
比起保健品过量、过度家务、熬夜、盲目养生,科学规律作息、和朋友适度娱乐,反而让老人们更加健康安稳。
医生给出的具体建议:保健品只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用,并定期监测肝肾、血压等指标;家务劳动量力而行,避免抱重举重,如需大件搬运请家人共同操作。
睡眠作息每天固定入睡起床时间,建议晚10点前卧床,白天可适当10-20分钟小憩但不替代夜间高质量睡眠。
体检筛查,除常规体检外,60岁后重点关注癌症筛查(如肠镜)、心血管风险、骨密度检测,不能“无感无察”;营养补充需个体化,不随意参照别人。优先从饮食调整,必要时严格依照医嘱补剂。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0-2016年数据》, 国家卫健委
《老年期疾病风险与活动干预:临床与转化研究》
《睡眠与老年慢病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