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油挨制裁?中国没慌普京装哑,特朗普快气疯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特朗普又出手了,这次是冲着买俄油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新一轮次级制裁铺天盖地砸下来,目标直指中俄能源合作。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照常加单,普京一句话不说。风暴眼里,这场博弈安静得诡异。

华盛顿点火,北京没接

7月14日,特朗普按下“新制裁”按钮,开出的条件颇有点综艺节目的意思:50天内俄乌不达成停火协议,就要对所有买俄能源的国家征收100%次级关税。不是说说而已,美媒确认名单里就有中国、印度、土耳其这几个主要买家。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搞“贸易大棒”,但这次带点绝地反扑的味道。乌克兰局势没压住,俄欧能源脱钩也没见成效,眼看俄罗斯靠亚太市场活得不错,他就准备掐这条线。

白宫的逻辑很清晰:逼俄罗斯谈判,得从能源钱袋子下手。而这个钱袋子,现在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在填。

可问题是,话放出去了,效果有点冷场。

7月15日,美国国内分析师最先喊停,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都发了评估报告。内容差不多:这制裁真要落地,全球油价可能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宗商品跟着飙,美元回流困难,拜登留下的通胀“余火”立刻重燃。

中东和北非的能源出口国乐见其成,美欧内部却紧张到爆。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金融机构,他们是这类次级制裁的主要结算接口,一旦执行,自己首先卡壳。

市场很快给出反应。油价先是小幅波动,随后进入“观望模式”,但几家大宗商品基金悄悄调整了仓位,从美股抽资,转进亚洲能源板块。

特朗普团队当然明白这局风险,但他们押的是心理战。白宫官员通过彭博社放风:目的不是直接打崩俄中贸易,而是让合作变得“代价高昂”,逼北京自己后退。

结果出人意料。

中国方面没有任何“后退”动作。外交部照常回应,立场中立、合作互利、不接受第三方干涉。能源交易照旧进行,进口数据也没减。6月数据已经清晰显示,中国每日进口俄原油量接近200万吨,达到历史高位。

更让白宫感到意外的,是这时候俄罗斯政府的表现。

没有回应、没有辩解,更没有火上浇油。俄罗斯财政部甚至在声明里表示:“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俄方将继续稳定供应。”这几乎是一次主动“降调”的操作,把外界对制裁的注意力直接压了下去。

这让特朗普的政治表演突然少了观众。

局势从特朗普预期中的“连锁崩塌”,变成了一场“沉默反弹”。没人主动挑事,但也没人照做。

这局面,说白了就是:你喊打,别人装听不见。

买得多,反而稳

特朗普的制裁风声一出,全球都盯着中国会不会减单。结果不仅没减,反而买得更猛。

6月到7月初,中国对俄油的日均进口量稳中有升,近一半通过东西伯利亚管道直接进入国内,其余通过海运走远东港口。这些都是长期协议,价格稳定,运输安全。市场分析师直接指出:“中国买得不仅是石油,是地缘战略确定性。”

这一幕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过去两年,中俄在能源结算上早就做了“去美元”准备。卢布、人民币直接结算,支付链路绕开SWIFT系统,规避美方金融追踪。特朗普再加税,也只能针对那些还依赖美元系统的国家或公司。

普京也不是没准备。早在今年5月,他在俄中峰会上就透露:“欧洲不买,我们就卖给朋友。”这话简洁但清晰,把合作态度说得明明白白。之后几周,俄能源企业大量签署对华中长期合同,包括天然气、石油、核燃料供应等多个领域。

面对特朗普的高调制裁,普京却选择沉默。这种做法,不是软弱,而是“战略反向绑定”。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压舱石,政策只要稳定,俄财政不会断。而这种“沉默合作”,在美国眼里反而更棘手——想打击又没把柄,想挑拨又找不到突破口。

与此同时,欧洲一些观察人士也发现,俄中能源合作还在“扩容”。比如“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谈判再次重启,路线设计直通蒙古,目标是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一旦达成,这会是全球能源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美国在这条线上的掌控力几乎为零。

金融层面上也在换挡。俄中双方大力推动本币结算,推动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参与“本币贸易池”机制。这意味着,只要不是用美元,制裁的杠杆基本失效。

中俄这边没有发声,但“沉默执行”让整套制裁逻辑直接落空。

而这次,北京和莫斯科没有喊口号,没有强硬回击,就只是各做各的事,反而让华盛顿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人家越买越多,自己却不知道该不该收税。收了,物价起飞;不收,威胁落空。

说白了,这场博弈里,中国买得多,普京不说话,反而是特朗普自己被“卡住”。

这局游戏,从一开始就不是靠嗓门能赢的。

全球哗然,美国内外矛盾上桌

制裁一喊,油价先跳。市场比政客敏感,美国国内首先吃不消。加州、德州、佛州多个州媒体开始质疑,“这制裁到底是打俄罗斯还是打美国家庭?”油价涨,运输成本上来,连快递公司都开始涨价。

欧洲不高兴。欧盟内部早有人抱怨制裁俄罗斯没停过,但战火却一点没平。德国、法国的能源账本越来越难看,天然气储备才刚补上,美国又来“全球大棒”,二级制裁一套下来,等于让欧洲买单。

印度左右为难,开始传出对“二级制裁”不满的声音。外交部话不多,但外长在公开场合表示,“印度能源自主不可被外力干扰。”这就是明示:谁都别管。

美国自己也不统一。华尔街日报评论员直接写道:“特朗普再玩这一招,可能把美元霸权自己吓垮。”CNN用词更狠:“这不是制裁,这是自残。”即便如此,白宫依旧维持强硬口吻,不松口、不认错。

中国这一边,继续按节奏来。油轮照常靠港,清关正常推进,外贸口径统一:遵守合同、坚持互惠、以稳为主。一场全球喧哗的制裁风波中,只有中国没有改动脚步,连官媒都没花太多版面去说这事。

美国盟友私下也开始怀疑这场制裁是否真能推进。G7内部外交沟通记录显示,多个国家建议“重新评估执行力与风险”,换句话说——大家要不要演慢点?

特朗普团队明白,形势比人强。制裁是口号,更是选举工具。但全球供应链不是喊口号能改的。中俄油气通道、东线天然气、海上油轮调度、结算系统改革,都不是临时拼凑的“救场”。

多国智库发布报告称,美国这次试图孤立中国和俄罗斯的策略,可能加速非西方国家形成替代能源体系。世界经济论坛一篇分析干脆写道:“美国的制裁正在制造全球另一个体系。”

特朗普在高调喊话中逐步陷入孤立。他本想制造压力,却无意中给中国和俄罗斯提供了更紧密协作的舞台。

安排得明明白白,没人能撼动

整个风波的背后,普京的手法越发清晰。他没出言、没辩解、没澄清,却把中国安排得稳稳的。

合作项目提前推进,能源通道提速扩建,双边协议用人民币锁定汇率波动风险,连未来十年管道增压计划都列了时间表。这些安排,不动声色,却直指美国制裁的命门。

特朗普这边再吼,也改变不了一个现实:全球能源多极化正在发生。中国并没有挑战谁,只是走得更快、更早。美方原想切断中俄供应,却反手给中俄定下了十年稳定出口的节奏。

俄罗斯并不在乎西方媒体怎么写,不回应、不纠缠,只专注把货运出去,把合同签下去。这种沉默,比喊话更有力。等美国政坛还在吵下一步制裁细则时,第一艘中俄新航线油轮已经靠港,合同已执行。

这场风波不算结束,但局面已定。制裁越喊越猛,反而暴露出美国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在削弱。中国没有冲动,没有对抗,却在静静改写规则。

“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句话,不是夸张,是现实。中俄合作没有公开激进,没有外交高调,但从能源到结算,从协议到运输,从市场策略到舆论调度,全都落子无声,却步步到位。

特朗普打的是一场高调博弈,目标清晰但执行难。中国打的则是长期局:不激化、不喊口号,只把节奏控在自己手里。普京的“沉默安排”,正是这局的配合。

到了这个阶段,谁主导、谁被动,答案一目了然。美国不甘心,但油价已涨,盟友已动摇。中国还在稳稳地买着油,俄罗斯还在稳稳地送着货,全球市场开始接受一个事实:这一轮,美国喊得最多,动得最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财经   普快   中国   美国   能源   俄罗斯   全球   印度   油价   欧洲   沉默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