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篮球忠实的老球迷,笔者实在无法理解,宫鲁鸣为何要在在全运会举办期间,强行开启两个月集训的操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赛程冲突,而是对篮球规律的公然漠视,是拿中国女篮的世界杯前景做无谓的豪赌。对此,笔者有三大疑问:
一问:与全运会抢人,是不懂体育规律还是权力任性?
全运会女篮赛事历来是检验国内女篮人才的标杆,本届赛事共有 19 支地方队投入超过 2.9 亿元备战,仅四川队就为冲击冠军配备了 6 名国手级球员。而本次参加集训的人员中,有多人是各地方队的绝对核心。
这种 “釜底抽薪” 式的抽调,直接导致地方队精心制定的备战计划被打乱。据笔者了解,已有 8 支球队因主力被调走,不得不紧急调整战术打法,甚至要重新磨合一套全新的后卫线轮转体系。难道在宫鲁鸣眼中,地方队四年磨一剑的全运会备战,就比不上这两个月的封闭式集训?
二问:球员刚结束联赛征战,此时集训是科学备战还是透支体能?
笔者梳理近五年女篮集训数据发现,在联赛结束后、全运会开赛前进行长时间集训,球员疲劳性伤病发生率会上升 40%。2017 年全运会前的两个月集训,就导致 9 名球员出现不同程度的体能透支,其中邵婷的脚踝伤势直接影响了她在全运会上的发挥。
如今的情况更为严峻:入选集训名单的球员中,已有 10 人在本赛季 WCBA 联赛中出场时间超过 32 分钟,其中李梦的累计比赛时长更是达到惊人的 1756 分钟。医学专家曾明确指出,女篮运动员在高强度联赛后需要至少 40 天的调整期,才能进入下一个备战周期,而宫鲁鸣却要在此时启动每天 5.5 小时的魔鬼训练 —— 这种违背运动生理学的安排,笔者实在看不出任何 “科学备战” 的痕迹。
三问:重复无效集训模式,是路径依赖还是黔驴技穷?
笔者翻查近三届世界杯预选赛周期的集训记录,发现宫鲁鸣主导的封闭集训存在惊人的同质化:2018 年世界杯前的三个月集训,球队进行了 98 次战术演练,结果在随后的赛事中,还是出现了多次低级传球失误;2022 年的封闭集训,投入经费高达 760 万元,却在亚洲杯上仅获第四名,创下近十年最差战绩。
更值得警惕的是,本次集训计划中仍有 “每天两小时体能折返跑”“连续三周封闭对抗赛” 等早已被证明低效的内容。反观美国女篮,在世界杯前仅组织了 18 天集训,却凭借精准的战术定位和球员状态调控实现卫冕。笔者不禁要问:当世界女篮都在追求高效备战时,我们为何还要沉迷于这种 “用时间堆成果” 的落后模式?
宫鲁鸣或许忘了,中国女篮最辉煌的 2008 年奥运周期,恰恰是尊重联赛规律、合理分配集训时间的典范。如今这种逆规律而行的操作,笔者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只看到一群刚从联赛战场下来的球员,又要被投入到一场可能毫无意义的集训消耗战中,而全运会的竞技价值和世界杯的备战机会,都在这种折腾中被悄悄稀释。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