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华社接连发声,预制菜必须亮明身份,这波老罗躺赢!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不可史意

编辑I不可史意

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直接回应要起诉,一个是网络大V,一个是餐饮巨头,双方的隔空对战让预制菜这个原本低调的行业话题瞬间破圈。这场争论的背后,究竟是概念认知的差异,还是行业发展与消费期待之间的深层矛盾?

预制菜的定义清晰为何仍有争议

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就已经给预制菜下了明确定义:使用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

看似清楚明了的定义,为何在实际认知中却产生了巨大分歧?

你在餐厅点的那道宫保鸡丁,如果鸡肉是提前腌制的,算不算预制菜?如果调味汁是预先调配的,又该如何界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暴露了官方定义与民间理解之间的鸿沟。

在官方定义中,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意味着,许多连锁餐饮企业日常使用的标准化配送菜品,并不在预制菜的讨论范围内。

但消费者的认知却截然不同。在大众眼中,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都可能被归类为"预制"。这种认知差异,正是争议的根源所在。

更有趣的是,官方文件还明确指出:速冻饺子、方便面、汉堡包等都不属于预制菜。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食品的制作流程与预制菜并无本质差别。

这种定义上的"选择性划分",是否真的符合消费者的期待?

商家的为何不愿主动告知

走进任何一家餐厅,菜单上都会详细标注菜品的主要食材,却很少看到关于制作方式的说明。这种集体性的"沉默"背后,隐藏着餐饮行业的微妙心理。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使用预制菜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尤其在快餐等消费场景中,几分钟就能复现口味,满足高性价比的需求。

但为什么商家不愿意主动告知?答案或许很简单:担心影响销售。

你愿意为一份微波炉加热的菜品支付与现炒菜同样的价格吗?大多数人的答案显而易见。正是这种心理,让商家选择了"不说破"的默契。

然而,这种做法正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当"现做现炒"的承诺被发现只是"微波炉厨房"时,愤怒和失望便不可避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可在现实中,这项权利往往被选择性忽视。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沉默游戏"?

预制菜真的不健康吗

提到预制菜,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新鲜""没营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确实更完整,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该被全盘否定。

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同样能够满足人体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关键在于,整个产业链的规范化程度。

你知道吗?预制菜之所以不添加防腐剂,是因为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已经没有使用防腐剂的技术必要性。

天津农学院的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必然产物。腌制、卤制等预处理方式,在餐饮发展史上早已存在。现代包装工艺的进步,只是让这种预处理更加标准化和规模化。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预制本身,而在于如何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可控。

但当小作坊式的加热点充斥市场时,安全底线如何守住?

在争议中寻找平衡点

面对预制菜引发的种种争议,各方都在寻找解决之道。

今年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一要求,直指问题核心。


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行动。湖南提出构建预制菜冷链物流体系,山东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这些举措,都在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铺路。

但真正的破局,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这场关于餐桌真相的对话中,每一方都应该拿出诚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新华社   央视   身份   定义   消费者   防腐剂   认知   调味汁   营养   餐饮   商家   选择性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