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天喊着“不婚不育”的人,可能自己早就结婚生子。

那些常常将“不婚不育”挂在嘴边的人,或许私下里早已是为人父母。

周末与昔日同窗闲聚,谈及我们班那位曾是“不婚主义”最坚定的拥护者阿杰。当年他在宿舍掷地有声:“婚姻无异于步入坟冢,余生愿做独行之孤狼。”

你可曾想过,这小子去年已是二胎绕膝,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班长笑谈间,从口袋里摸出手机,向我们展示阿杰的社交动态——最新的一条,赫然是深夜两点发布的:“婚姻乃违背人性之樊笼”,配图竟是他正在撰写的公众号文章。然而,再往前数三条,便是他上周携子同游迪士尼乐园的九宫格照片,脸上洋溢的喜悦,似乎比那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心口不一的写照

我表妹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其所在运营部门,有位颇为引人注目的“独身教主”,平日总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高调宣扬其独立女性、不婚主义的理念。有一次,表妹因加班至深夜,恰好在公司楼下遇见这位同事,身后跟着一位丈夫,手中还牵着一个约莫三岁光景的小女孩。

“妈妈!”稚嫩的童音响起,小女孩径直扑进女同事怀中。
表妹当场错愕,呆立原地。次日,那位同事私下寻来,恳切叮嘱:“还请代为保守秘密,我的人设不能轻易崩塌。”

事后表妹方才知晓,这位同事竟是凭借“不婚不育”这一鲜明人设,在公众号上积累了二十万余名追随者,单条推广报价高达八千元。

那些在言辞上最为激进的人,往往也活得最是纠结。他们将极端化的论调视为获取关注的捷径,在虚拟世界中精心扮演着公众所期望的角色,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其真实状态则全然不同。

二、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

一位从事自媒体创作的朋友老陆,曾坦言不讳:“当前若写‘婚姻之美妙’,鲜有人问津;反之,若论‘不婚之自在’,阅读量则瞬间突破十万大关。”

他调出后台数据给我看,同为婚恋议题,关于“不婚不育”的文章所带来的流量,竟是“幸福婚姻”话题的五倍有余。尤为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认识的一位博主,仅凭日复一日地抨击婚姻制度,已在北京购置了第三套房产。

“你知道其中最令人啼笑皆非之处何在?”老陆苦涩地笑道,“这位博主,他膝下两子皆在国际学校就读,而其妻子则专心在家相夫教子。他笔下所撰写的那些言论,他自己却是半句都不曾信服。”

这个世界便如此充满戏剧性——有人借由批判婚姻购得房产,有人则通过制造“恐婚”情绪来赢得汽车。唯独那些真心信奉这些极端言论的年轻一代,却只能在寂静的深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三、莫将表演视为人生指南

我家楼下的便利店老板娘王姐,曾与我聊起她女儿的遭遇。


女儿上大学时,迷上了某位宣扬“独立女性”的博主,该博主日日呼吁“不婚不育”。然而,去年这位博主却悄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女儿知晓此事后,竟是哭了一整夜,其悲伤并非源于气恼,而是因信仰的崩塌。

“那些发言最为极端之人,往往是最不可信赖的。”王姐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真正生活美满者,皆专注于经营自身日常,何来闲暇于网络上日日鼓吹口号?”

我忽地想起老家隔壁的张叔,成婚三十载,从未听他讲述过什么高深的道理。上周我看见他骑着一辆陈旧的自行车,车筐里装着他为老伴买的老婆饼。我问他是否又去给阿姨添置点心了?他憨厚地笑了笑:“你阿姨就偏爱这一口。”

真正幸福的人,往往保持着一份宁静,正如只有卖伞之人,方会日日预报阴雨。

昨夜临睡前,我再次翻看朋友圈,又见阿杰更新了他的公众号。标题颇为惊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点进去细看,阅读量已达十万以上。

我在评论区留下一句:“明日约你家小孩一同前往动物园?”
不到三分钟,他便私信回复:“哥,别开玩笑,我这人设还得继续维持呢。”

我默默关掉手机,窗外月色正浓。不知怎的,忽然感到,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已非那份特立独行,而是敢于以一种平凡的方式,安然地享受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文   婚姻   表妹   公众   同事   女儿   幸福   社交   上周   阿姨   事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