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这篇千古奇文,说透读书如何改变命运,字字珠玑,建议收藏!

读书到底有何用?六百多年前,明朝大学士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给了我们答案。这篇千古奇文,说透了读书是如何改变命运的。

宋濂其人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这篇文章是他写给同乡后辈马君则的。马生即将从京城的太学毕业回家,前来拜见这位声名显赫的前辈。宋濂没有居高临下地训话,而是送上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一段关于“苦”与“乐”的回忆。他以自己的人生,为后辈点亮一盏灯。

手录之艰

宋濂的求学之路,是从一个“贫”字开始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在那个印刷术远未普及的年代,书是极为珍贵的奢侈品。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怎么办?宋濂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借”与“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挨家挨户去求那些藏书丰富的人家,借来书后,亲手一笔一划地抄录。而且,还要按约定的日期准时归还,不敢有丝毫拖延。信誉,就是他能继续借到书的唯一资本。

这其中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那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试想一下那个场景:隆冬时节,寒气彻骨,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坚硬的冰块,手指冻得僵硬,几乎无法弯曲。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歇,有志向的人也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永不停止。宋濂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他没有抱怨家境的贫寒,没有怨恨环境的恶劣,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对抗一切不利的条件。他知道,命运的缰绳,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这种通过亲手抄录得来的知识,一笔一划都刻进了骨子里,远比我们今天轻易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文字,要来得深刻、厚重。

求师之难

有了书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奥义。于是,宋濂又面临第二个难题:求师。“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成年之后,他对儒家的圣贤学说更加向往,却苦于身边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他的选择是“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了一个问题,他不惜奔走上百里路,去拜访那些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

求师的过程,同样充满了艰辛和考验。那位前辈老师“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是个大学问家,自然架子也大,“未尝稍降辞色”,从来没有和颜悦色的时候。面对这样的老师,宋濂的态度堪称后世学子的典范。“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他恭敬地侍立在老师身边,抓住机会就提出自己的疑惑,弯着腰、侧着耳朵,毕恭毕敬地聆听教诲。这还不够,有时甚至会“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偶尔遇到老师的严厉呵斥,他的脸色反而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辩解一句。等到老师心情好了,再继续请教。

这哪里是求学,分明是一种修行。《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宋濂的姿态,便如这水一般。他谦卑、柔韧,以无比的耐心和诚意,去容纳老师的严厉,最终目的,是为了汲取知识的甘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求知者,心中没有个人的荣辱得失,只有对真理的渴望。他虽然“愚”,但正是靠着这种极致的恭敬与执着,“卒获有所闻”,最终学到了真东西。

安贫乐道

如果说求学之路在精神上是恭敬的,那么在物质上,则是极度清苦的。宋濂回忆自己外出求师的旅途,“负箧(qiè)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背着沉重的书箱,拖着破烂的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里。刺骨的寒风,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都冻得开裂了,他却浑然不觉。这是何等的专注,何等的投入!

到了老师的住处,生活条件同样艰苦。“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店里,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更别提什么美味佳肴了。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富家子弟。“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烨(yè)然若神人”。同学们个个穿着华美的丝绸,戴着镶满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光彩照人,如同天神下凡。

面对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宋濂的反应是什么?“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呢,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袍,夹在他们中间,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羡慕。为什么?答案就在那句振聋发聩的话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让我快乐的东西,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吃穿用度比不上别人。

这“中有足乐者”,就是读书和求知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这种快乐,超越了物质的匮乏,超越了世俗的攀比。这才是真正的富足。当一个人的内心被知识和理想填满时,外界的浮华便再也无法动摇他。他找到了人生的“定盘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安贫乐道”的最高境界。命运的改变,并非始于物质的丰裕,而是始于精神世界的强大。

在己不在人

在详细叙述了自己当年的“勤且艰”之后,宋濂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马生以及他所代表的太学生们。他用今昔对比,将文章的主旨推向了高潮。他为太学生们罗列了三大优越条件。

其一,生活无忧。“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朝廷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送来冬夏的衣服,不用挨饿受冻。这与他当年“日再食”的窘迫,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二,环境优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坐在高大宽敞的学堂里读书,不必再像他当年那样,为求学而奔波百里。

其三,资源丰富。“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太学里有朝廷任命的老师随时可以请教,所有该读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他当年那样辛苦抄录。

条件如此优越,几乎是他当年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然而,宋濂紧接着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有人学业不精通,品德不完善,那不是因为他天生愚笨,而是因为他的心思不如我当年那样专注罢了。这难道能怪别人吗?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对“读书改变命运”最核心的解读。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外部的条件是好是坏,也不在于天赋是高是低,而在于“心”——你的心,是否足够“专”。命运的改变,最终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是“在己”,而“不在人”。把希望寄托于环境的改善,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过错,都是懦夫的行为。唯有向内求索,磨练自己的心志,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结语

《送东阳马生序》告诉我们,真正的“逆袭”,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内心修行。读书改变命运,改变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世界。它让人们在贫苦中找到快乐的源泉,在屈辱中保持不屈的尊严,在诱惑中坚守内心的方向。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专注时,知识便会帮助你穿透命运的迷雾,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历史   奇文   字字珠玑   千古   建议   收藏   老师   东阳   当年   条件   恭敬   安贫乐道   内心   命运   精神   太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