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宫玩的朋友,是不是都跟我一样,一进太和殿就盯着上面的金銮宝座和蟠龙藻井看?毕竟那金灿灿的多惹眼啊!
可直到上次听导游说,我才发现自己漏了个大宝贝——咱脚底下踩的那些“黑地砖”,居然是比黄金还金贵的“金砖”!

这玩意儿距今都600多年了,摸上去光溜溜的跟墨玉似的,藏的秘密能让你惊掉下巴。
这“金砖”不是金的,却比黄金还难搞
先跟大家掰扯掰扯,这金砖可不是用金子做的!名字里带“金”,一来是因为它硬得能当“传世之宝”,象征皇帝的江山稳如泰山;二来是真的贵,民间都传“一两黄金一块砖”,可见有多金贵。

它的原料也特讲究,只认苏州陆慕镇的黄泥。为啥偏偏是这儿的土?
据说当年工部官员试过好多地方的土,就这儿的黏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烧完了敲着有响声,掰开还没窟窿,简直是为皇宫地砖量身定做的。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500多年里,全天下就这一个地儿给皇宫供金砖,你说牛不牛?
一块砖要“熬”一年,29道工序缺一不可
别以为找着好土就完事儿了,做金砖的工序能把人逼疯!咱普通人家里盖房的砖,几天就能烧好,可这金砖得足足“熬”一年。

春天得趁着土潮的时候取土,夏天阳光足了就做砖坯,秋天借秋风把坯晾干,冬天再用藏了一冬的好燃料烧窑,每一步都得跟着季节走,差一天都不行。
光工序就有29道,光是练泥和做泥就得转十几遍,最后烧完了还得用桐油泡五回、晒五回,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层。

古人验金砖也有妙招:一看颜色得是青灰色,跟砚台似的;二听声音得清亮,像敲磬一样;三摸表面得平整,跟镜子似的。这么严的标准,成品率特别低,也难怪它这么珍贵。
600年窑火不熄,金砖“活”到现在
现在这金砖也没失传,2006年就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叫金瑾的传承人,跟着父亲学手艺,后来还牵头复原了古法金砖的制作技艺。

之前故宫大修的时候,新烧的金砖跟明代的旧砖居然能完美契合,就像跨越600年的手艺人握了个手。
要是你想近距离看看金砖,别光在太和殿门口瞅,去宁寿宫就能看得更清楚。不过可得记住,千万别带尖锐的东西,像伞尖啥的,别把这600岁的“老宝贝”划坏了。

其实逛故宫多了就会发现,真正的宝贝不一定都在明面上。这脚下的金砖,看着普通,却藏着老祖宗的工匠精神——把一件平凡的事儿做到极致,就是最了不起的创造。
下次再去故宫,不妨低头摸摸这金砖,说不定能摸到600年的时光呢!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