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两千年龙窑现世 填补越窑演变关键“拼图”

潮新闻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邱吉瑜

近日,记者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获悉,郭塘岙窑址完成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清晰的东汉龙窑,在历经两千年的岁月尘封后重见天日。此次发现不仅出土了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窑具与瓷器标本,更为深入探究早期越窑的工艺演变历程以及黑釉瓷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关键的新材料。

郭塘岙窑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八字行政村,地处长溪山脉南麓、郭塘河东岸的坡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文物部门就在此区域发现了多处汉六朝时期窑址,到了80年代,鉴于其历史价值,郭塘岙窑址被正式列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与管理。

郭塘岙窑址(采访对象 供图)

随着通苏嘉甬铁路建设的推进,为保护地下文物免受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2025年5月至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旨在铁路建设当中,抢救出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历史记忆。

本次发掘最为耀眼的成果,当属清理出的一条长达22.5米的东汉时期龙窑。龙窑,作为我国古代南方地区常见的窑炉形式,因其依山而建、形似蜿蜒长龙而得名,承载着古代陶瓷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郭塘岙龙窑由火膛、窑床、窑尾三部分巧妙构成,属于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各部分功能明确,协同运作,共同完成了陶瓷的烧造过程。

火膛相当于窑的“心脏”,用于点火升温。郭塘岙窑的火膛规模较大,进深约2.2米,底部留有火门,后方与窑床有约1.2米的高差,有利于形成抽风力,提升窑温。

郭塘岙窑址火膛(采访对象 供图)

窑床,作为放置坯件的重要平台,其设计独具匠心。坡度较陡,前段约24°,后段约28°,这样的坡度设计有助于火焰在窑内顺畅流通,使坯件能够均匀受热,从而提高烧造质量。窑床底部铺有细砂,仔细观察还能发现至少4次修整痕迹,这充分说明该窑曾长期投入使用,见证了古代陶瓷烧造业的繁荣与兴衰。

窑尾设有3个半圆形排烟坑,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排出窑内的废气,保持窑内空气的流通,为陶瓷的烧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窑头处还惊喜地发现了操作面、柱洞及排水沟等附属设施,这些设施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烧窑场景,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

今年8月初,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宁波市江北区郭塘岙窑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龙窑的坡度、长度与火膛体积等因素,直接关系到烧成效果的好坏,郭塘岙窑在结构上展现出的高度完整性,在浙江同期窑址中实属罕见。它不仅彰显了汉代窑炉技术的成熟与先进,更为研究东汉窑炉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范本,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烧造示意图 (采访对象 供图)

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窑具与瓷器标本,种类丰富,反映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比如,窑具包括三足间隔具、双足垫具、圆形垫饼、覆钵形垫具、筒形支具等,用于在装烧时支撑、间隔器物,防止粘连。

郭塘岙窑址的发现,一方面为黑釉瓷起源提供新线索。以往认为,东汉时期兼烧黑釉瓷的窑场主要集中于德清窑(湖州地区)和上虞早期越窑。郭塘岙窑址出土的黑釉瓷产品,表明早在东汉时期在越窑核心区的宁波慈城一带就已掌握黑釉烧制技术,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黑釉瓷产地的认知范围,为深入研究黑釉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

另一方面,越窑,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青瓷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期越窑以绍兴上虞为中心,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唐代转移至慈溪上林湖一带。郭塘岙窑址恰好处于早、中期越窑过渡的关键区域,其发掘成果犹如拼图中的关键一块,为理解越窑的空间扩张轨迹与技术传播路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越窑的发展历程。

黑釉盘口壶 (采访对象 供图)

郭塘岙窑址的发掘,是一次“基建与考古共赢”的范例。这条沉睡两千年的龙窑,不仅以其完整的结构展现了汉代制瓷业的高超水平,也通过青釉与黑釉瓷的同窑烧造,揭示了浙江青瓷体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未来,这批出土文物将在进一步研究后与公众见面,继续讲述宁波作为“海上陶瓷之路”重要起点的灿烂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历史   宁波   拼图   千年   关键   火膛   宁波市   东汉   陶瓷   坡度   江北区   上虞   采访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