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排全运会五连胜,朱婷回归家乡队伍自然是最大看点。但如果你只把目光锁定在她的重扣上,那就真的错过了一出更精彩的大戏。赛场外,一个叫做“豫排联赛”的全民排球派对正火遍河南,从学生到市民,上万普通人因为排球聚在了一起。这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其实在讲述同一个真相:朱婷在赛场上扣下的每一个球,都能在千里之外的民间听到回响。

说实话,看到这种场面,我们心里暖乎乎的。因为这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表演,而是一种“我们都在场”的参与感,这种被一座城、一个省的力量托举着前进的感觉,比单纯的胜利更让人动容。
说实话,咱们普通球迷看球,图个啥?不就是图个热血沸腾,图个与有荣焉吗?这回河南女排的五连胜,特别是朱婷回来带着一帮年轻队员一起拼,这感觉就对了。但你要是仔细看,这胜利背后的味道,远比积分榜上的数字更丰富。

你发现没,现在聊起河南排球,话题不再是“只有一个朱婷”了。大家开始议论主教练焦帅关键时刻的暂停布置,议论自由人那次鱼跃救球有多拼,议论哪个年轻主攻手敢在关键分上下手。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支队伍作为一个整体,真正被大家看见了。朱婷当然是定海神针,但你看比赛录像里,她在暂停时搂着小队员肩膀耐心交代的那个细节,这种“传承”比一记重扣更有分量。这可不是什么大道理,这是咱老百姓都懂的“带团队”的学问——老大强,不如团队一起强。

再说说那个火出圈的“豫排联赛”。这事儿妙就妙在,它把排球从专业的体育场馆,直接搬到了咱们老百姓的身边。商场中庭、大学操场、甚至社区空地,都能变成赛场。参赛的有学生、有上班族、有退休阿姨,比赛的画面可能没那么专业,但那份投入和快乐是真真切切的。旁边再配上汉服啦啦队、豫剧唱腔加油、非遗市集,这哪还只是一场比赛?这简直成了一个以排球为名的城市嘉年华。
有网友说得挺逗:“以前觉得女排精神在电视里,现在感觉它就在我家楼下。” 可也有另一种声音冒出来了,而且不小声。不少人就在问:这么热闹,会不会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搞汉服、办市集,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排球的本事,难道是靠热闹场子练出来的吗?这种担心挺真实,毕竟咱们见过太多“一阵风”式的热闹,最后剩下一地鸡毛。一位基层教练在网上留言说:“关键是热度过去后,能给孩子们留下多少块能免费打球的场地,多少位愿意扎根教球的老师。” 这话,听着实在。

所以,说到最后,河南排球这“双线热”到底图个啥?是为了短时间内堆出几个冠军,还是真心实意地想为普通人铺一条能一直走下去的运动之路?
五连胜的狂欢终会过去,联赛的喧嚣也会平息。咱们真正该在乎的,也许是这样一个问题:当朱婷这批黄金一代逐渐淡出,下一个“朱婷”会从哪里冒出来?是从那个因为看了豫排联赛而第一次摸排球的小学生里,还是从那个在“网红”球场打了场业余比赛后决定去体校试试的高中生里?

问题的答案,恰恰藏在我们今天对“形式”与“内容”的争论之中。有网友的话一针见血:“如果热闹之后,留给城市的是更多开放的球场、更成熟的青训体系,那今天所有的‘形式’都算数。但如果热潮退去,只剩下几篇宣传稿和一堆用不上的文创产品,那这就是一场昂贵的自嗨。”
体育的本质,终究是“人”的成长。咱们赞美朱婷,归根结底是赞美一种“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咱们支持全民联赛,本质上也是支持每一个平凡的“人”追求健康和快乐的权利。评判今天这一切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或许不是金牌的数量,而是五年、十年后,咱们是不是还能在河南的街头巷尾,轻易地看到一群孩子,纯粹为了一个球的起落而奔跑、呐喊、热泪盈眶。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