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70后段80初的朋友:这些儿时的游戏,你还记得吗?


文/杜辉


电子游戏差不多是85年后才开始进入百姓生活的,当时家用游戏机不是一般家庭买得起的,要玩也都是去游戏厅砸镚。到90年代家用游戏机算普及到一般家庭了。70后段80初这拨人,在学前阶段还是以传统的游戏方式为娱乐,不过上一代玩的滚铁环、抓羊骨、弹弓(因为安全因素)是不怎么玩了。当时物质条件也就刚温饱,所以玩也主要是穷玩。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年年提高,玩的花样和玩具也是逐年升级的,经济、物质、生活、娱乐,都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

当时除了下棋打牌外,更多的是户外游戏。如前文说过的拍洋画、贴画,玩水、打水仗,冬天的玩雪、打雪仗。除此之外还有弹球(有的地方叫弹珠)、骑马打仗、斗鸡、捉迷藏、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跳绳、挖胶泥、挖陷阱、玩磁铁,打仗游戏,打乒乓球、羽毛球,放风筝等,限于场地和条件,篮球、足球、游泳这些运动有玩的但不多。

弹球(弹珠)。一般是在较平坦的土地上玩,用石头剪刀布排定击球顺序。一种玩法是先一人把球放地上,其他人用弹球击打第一个人放置的弹球,击打中了就归击打着,未击中则第一个人反击击打着的弹球,谁打中了对方的球就归谁。另一种玩法是地上挖几个小坑,看谁按顺序先击进所有的小坑,有点类似高尔夫的规则。弹球就是现在玩跳棋的那种玻璃球,现在是不值钱,那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可算宝贝。出门兜里揣几个,走哪玩哪,见谁和谁玩。这游戏多少有点赌性,玩得好的真能赢不少弹球,有能攒一抽屉的。

骑马打仗。这是多人对抗性竞技游戏,需要一群孩子玩才过瘾。先分两拨,队内两人一组,一人当马背起另外一人。两拨人“马”相向冲锋,直接撞人不多,太狠,玩游戏又不是打架、玩命。主要是被背起的人相互拉拽,看谁先失去平衡“落马”。游戏一般是不带武器的,偶尔也有拿根木根、树枝什么抽打的。

斗拐。还有一种单人玩的对冲游戏,可算单人版的骑马打仗,需要参与游戏的人数可以少一点。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单腿蹦跳去冲击对方。看谁先失去平衡摔倒或双脚落地。这游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混战。当然,人多难度大、乐趣更大。不过斗鸡和骑马打仗这两个游戏还是很有危险性的,摔倒脑袋着地的也不是没有。那时候淘气,摔胳膊断腿也不太当回事,头破血流也就是抹点红药水缠个纱布。

捉迷藏。需要多人参与的游戏。限定一个区域,先剪刀石头布分抓和躲的两拨人,一人或几人抓躲起来的,其他人则躲在犄角旮旯、草丛绿地里。有躲到煤棚杂物堆里、上房爬树的,那时候是真不怕脏,也不怕蚊虫叮咬。现在大了回想,就屁大地方能藏哪,但那时候玩得很疯,不亦乐乎。躲草丛里没少踩狗屎,更不要说夏天的蚊虫叮咬,但是真不在乎。傍天色昏暗玩,难度增大,乐趣更多。

丢沙包。找些碎布头,用针线缝成正方形(也有做成三角形的),内填充沙子(主要是用豆子)就是沙包。装豆子的居多,虽然浪费点粮食,但当时能吃饱了,也就有点富裕给孩子祸祸了。装豆子的砸人不疼,重量适手,游戏体验更佳。用剪刀石头布分组,一种玩法是两边和中间分别站人,两边的投掷沙包砸站在中间的,中间的闪避,也可以用手抓住投掷过来的沙包,沙包都被没收或中间的都被砸中分输赢。另一种玩法是两边战人,互相投掷。沙包有点重量,只要不直接砸脸上基本不疼,不过偶有砸中鼻子流血、砸中眼眶哭的,但一般不会留伤。

跳房子。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干字形的格子,没粉笔就找块碎红砖头画格子,格子内写上1-9的数字。有单格、双格,投掷沙包(没沙包就捡块石子或碎砖头扔)到哪个格子就要跳到哪,然后跳着返回起点。单格落单脚,双格双脚落地。这游戏锻炼弹跳和平衡,其实挺有益处。

踢毽子。开始用古代的铜钱绑毽子,那时候人不懂,相当的奢侈。其中有些铜钱是有些价值的版本,如果拿去卖可以买一堆毽子。后来大家知道铜钱值钱了,就找铁片绑或者干脆去买了。踢毽子可单人踢,也可多人一起接力踢,类似足球的传球游戏。女孩子玩得多,男孩子还是喜欢身体接触的对抗性竞技性游戏。

跳绳。可单人、双人、多人跳。跳绳学校有比赛,所以基本人人都会,只是跳的快慢多少的问题。单人跳比个人的体力、耐力。双人跳是一个人抡绳子,另一个人一起跳,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和协调。多人跳是两个人站两边抡大长绳,其他人从大绳子中间穿跳过去。这个除了看配合、协调外,还要看胆子。因为绳子不是自己抡的,向前冲跳的时候多少会有些恐惧感、怕抽到自己。但也是锻炼集体的配合与协调。

挖胶泥、挖陷阱、玩磁铁。这三项游戏可以归在一起。那时谁家要盖个小厨房、修下房子,都是自己拉点水泥、沙子弄。沙子一般就堆在胡同里,沙堆就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沙子里有胶泥,类似橡皮泥,孩子会从沙滩里挑出来攒一起捏东西玩。挖陷阱则纯属恶趣味的恶作剧。在沙子堆上挖坑,坑上铺废报纸,再用细沙掩盖痕迹。然后诱骗其他不知道的孩子来沙堆玩,诓骗其踩入陷阱。当时还会用磁铁从沙堆里吸铁砂,然后把铁砂放白纸上用磁铁吸出各种形状、样子。

打仗游戏。这个主要是男孩子玩,多种多样,不特限规则和方式。早期都是用木头枪比划,嘴里模仿开枪的。被“击中”的,假装倒地。后来物质丰富了,玩具升级了,有用声光电效果的玩具枪比划的,光电效果替代了口技。还有用砸炮枪比划的,有声有光有火有硝烟味,拟真效果更佳,不过砸炮枪的弹药是消耗品,砸炮枪也如真枪一般有使用寿命,一般打个几十几百发,枪也就坏了。还有一方守沙堆、院子,另一方冲锋进攻的,反正怎样都能玩。男孩子对战争总有着基因里嗜血的天性,乐此不疲。

乒乓球。那时候流行打乒乓球,在学校打、在家也打,去公园的空地还打。当时乒乓球算国球,水平高,大众热度也高。学校有乒乓球案可用,在家或在胡同里玩就是找个破桌子或平台,讲究的再垫上块板,弄几块破砖头放中间当球网。物质条件可以忽略,能玩就是快乐。

羽毛球。当时机动车少,自行车也在可控数量内,所以胡同里玩,适当避让行人就是。不过球上树上房是经常的,用棍子捅、拿鞋扔,有时候球没掉下来,鞋又上去了。最后不行就爬树上房,当时上房揭瓦也不新鲜。

放风筝。当时北京可以放风筝的地方也多,就是在北京中心的广场也是可以随便放风筝的。手巧的自己用竹子和宣纸糊风筝,懒得可以直接买。大部分买的都是A4大小的小风筝,会玩的会放老鹰、凤凰这类大风筝,还有骨灰玩家放蜈蚣这种多节风筝的。那个难度相当大,需要极大的力气和技巧。小孩在下面拉风筝线,很容易被带到空中。当时去广场遛弯,可以看到漫天的风筝,也是一景。

那时候也有打篮球踢足球的,但很少,终究需要场地,而且球衣、球鞋都是成本,大部分人家还仅仅是温饱,多余的闲钱是不多的。

等我到小学八九岁时,电子游戏就开始普及了。开始多去游戏厅玩,后来任天堂的八位家用机,之后的世嘉MD16位机先后普及,就多在家里玩了。当时还有非常简陋的4位掌上游戏机可玩,但那个太过单调,玩一阵就没意思了。家用游戏机普及的同时,录像机也进入普通家庭,在家看看美国科幻片、港产武侠警匪片,也是不错的娱乐。那时的图书也火,武侠言情小说是热门读物,很多人看着上瘾,痴迷于此。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大家都渐渐远离了户外废人的体力游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拨孩子有一拨孩子的乐趣。看到本文同龄的中老年大叔、大婶们,有多少美好的回忆在其中。想想嘿嘿一乐,人生没有重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游戏   后段   儿时   朋友   沙包   弹球   沙堆   上房   风筝   乒乓球   胶泥   放风筝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