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父母,对孩子,真的是掏心掏肺的好,要啥给啥,生怕给少了,委屈着孩子。
可结果呢?
孩子动不动就“炸毛”。
小时候撒泼打滚,赖在地上不肯起来;大了就摔门甩脸色,甚至跟父母顶牛干仗。
不少家长心里憋屈:我付出这么多,孩子咋就不知感恩,脾气还这么冲?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根源或许就在于:我们给得太快、太满、太容易了!
01
“要啥马上给啥”,快乐反而没了
——消失的“盼头”是幸福杀手。
想想我们小时候,一颗大白兔奶糖,得眼巴巴盼到“六一”;一身新衣服,得等到过年;想买个玩具?那可太难了!得求上好一阵子,爸妈才可能咬牙答应。
那份等待,抓心挠肝,可愿望实现那一刻的狂喜,像烟花炸开一样,真真切切,能记一辈子。
而今天的孩子呢?
玩具堆成山,今天买一个,明天还能再买俩。“六一”礼物?生日惊喜?早成了家常便饭,一点不稀奇。
孩子的愿望还没在心里捂热乎呢,东西就到手了。
问题来了!
东西来得太容易,“想要”的那股劲儿就没了。
没有“盼星星盼月亮”的过程,那份因为期盼最终实现而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和幸福感,也就跟着消失了。
要啥马上有啥,表面看是爽了,可孩子体验真正深刻快乐的能力,反而萎缩了。
心里没了这份幸福的“张力”,胃口(欲望)却越撑越大,永远不知道啥叫“满足”,情绪能稳定才怪!
02
“别动!我来!”
——管太多,锁住了孩子的“我能行”。
我们的童年是“野”大的:玩泥巴、蹚水坑、爬树翻墙,走路摔跤自己爬起来,吃饭弄一身也还得自己学着来。
大人忙,顾不上细管,反而歪打正着,给了我们摸爬滚打、自己摸索长大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呢?
好像跟“脏”、“险”、“累”绝缘了:
想弯腰捡个小树枝、看看小虫子?
“别碰!脏死了!”——好奇的探索,被粗暴打断。
想自己爬楼梯?
“小心!别摔着!”——试探的脚步,被担忧的惊叫吓回来。
学吃饭,勺子送不到嘴边?
还没等第三次尝试,大人已经抢过勺子:“算了算了,我来喂你!”——那点笨拙练习的机会,直接给剥夺了。
父母们用爱精心打造的这个“安全堡垒”,不知不觉变成了关住孩子成长的“玻璃罩子”。
当你大包大揽,以爱之名替孩子做这做那,实际上抢走了孩子体验“我能行!”的宝贵机会。不摔跤,哪知道怎么爬起来?不自己试,哪来的掌控感?心里没底,哪来的安定?
孩子没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像个被困住的小野兽,憋屈、无力,情绪风暴可不就一点就着,频繁上演吗?
03
运动得太少
——身体不“野”,情绪不稳。
孩子情绪不稳,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关键——动作发展不足导致脑干发育不良。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棵树。
脑干是“树干”,负责最基础的动作协调。孩子爬、跑、跳、摔跤、再爬起的过程,就是在锻炼协调性,让“树干”长得粗壮挺直。
情绪和认知是“枝叶”,它们能否枝繁叶茂,稳稳当当,全靠底下强壮的“树干”支撑。
现在很多孩子呢?
从小抱得多,自己动得少。
怕摔、怕脏、怕危险,爬得不够,跑跳也受限制。孩子该有的动作发展被卡住了,“树干”(脑干)就缺练,长得细弱。
上学后更惨,整天摁在书桌前,运动这个天然的“情绪泄压阀”基本失灵,情绪问题雪上加霜。
一棵树根没扎稳、树干细溜溜的树,刮点风下点雨(遇到点情绪波动),它能不东倒西歪吗?
写在最后:
当父母的,恨不得把心都掏给孩子,可一不小心,却可能抽走了孩子童年最珍贵的两样礼物:
“盼”出来的甜头:那份经过等待、最终实现愿望带来的深刻喜悦。
“摔”出来的本事:在跌跌撞撞中自己摸索,收获的掌控感和“我能行”的自信。
或许,我们是时候变一变了,给爱“留白”,让孩子自己“长”。
少给一点“物质”,多给一点“空间”和“自由”;少一点包办,多一点信任和放手,孩子反而能找到更真实、更踏实的快乐和安宁。
这份自己挣来的满足感和力量感,才是他们面对未来的底气。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