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曾言:全球越来越中国化,西方再难受,但也要理智!

这年头全球格局变化得飞快,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连英国的一些学者都直言不讳地说,世界正朝着更“中国化”的方向走。西方国家再怎么觉得别扭,也得清醒点,早点参与进去,别总想着对抗。这话出自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威廉·马修斯,他是研究中国和全球关系的专家,今年7月出的一份报告里就点明了这点。

马修斯不是在胡说八道,他基于中国经济规模和科技进步的现实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忽略中国就等于忽略21世纪的地缘现实。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占全球份额越来越高,尤其在高科技和绿色能源领域,西方要是还抱着老一套的冷战思维,估计会吃大亏。

这个“中国化”就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贸易和外交上的角色越来越重。拿稀土来说吧,这东西是制造手机、电动车和军工产品的关键原料,中国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开采和加工。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又收紧了稀土出口管制,需要外国企业申请许可证,尤其是涉及军事双用技术的部分。这一下,西方国家慌了神。美国财政部长泰德·贝森特直接跳出来批评,说中国这是在扰乱全球经济,拉着大家一起下水。

但话说回来,美国自己对芯片和AI技术出口管制那么严,双重标准谁看不出来?欧盟和G7赶紧商量对策,丹麦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外交大臣还公开说,要和美国协调一致施压中国。结果呢,全球稀土磁铁出口9月就下滑了6%,供应链紧张加剧。英国的智库和企业都感受到压力,因为英国依赖中国稀土来支撑自己的高科技产业。

而马修斯在报告里强调,英国需要制定长期对华策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那种。他指出,中国全球影响力会继续扩大,特别是美国转向内顾主义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填补了空白。马修斯今年5月给英国议会提交证据时,就说过,英国得在政治和经济上增强韧性,因为世界不再是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的时代了。

他还建议把中国和美国都列入外国影响登记方案的最高层级,不是把他们当威胁,而是为了透明管理影响。听起来挺务实的,这位学者以前是人类学家,转行研究中国外交后,观点总是基于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不是空谈。英国政府今年夏天出的中国策略文件,也多少受了他的影响,强调在气候变化和贸易上合作,同时管理风险。

再看看另一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今年更新版又火了一把。雅克是资深评论员,长期观察中国崛起,他觉得西方过去200年的霸权让大家习惯了用西方眼镜看中国,结果老是预测错。比如,他9月在全球时报采访里说,中国的方法论规划是其经济韧性的核心,不像西方那么短期主义。

10月在上海的世界中国研究大会上,雅克演讲时直言,西方霸权造成了对中国的误解和错误预测。中国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是作为文明国家,带着自己的历史连续性在崛起。雅克分析,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那些发展中国家不再全听西方的,而是通过和中国的直接互动,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中英关系今年也有不少动静。1月,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在北京重启,这是2019年后的第一次,英国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主持。里夫斯说,和中国合作能给英国经济带来10亿英镑增长,五年内协议价值6亿英镑。紧接着,能源大臣埃德·米利班德2月重启气候谈判,承认中国是最大排放国,不对话就是对英国后代的失职。3月,英国市长代表团访问重庆,规模是英国现代史上最大的民间访华团。他们看到重庆的立体交通和城市规划,觉得挺震撼,回国后有些人还买了荣耀手机,这跟几年前禁华为5G的对比挺讽刺。

9月,英国商务贸易大臣彼得·凯利访华两天,讨论联合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事宜,焦点在化解贸易摩擦上。英国政府计划年底前多派高官去中国,谈安全风险缓解。但国内杂音不少,一些议员像伊恩·邓肯·史密斯,批评英国对华太软弱,说大学和中国军工有深层联系,是国家安全隐患。

其实这些批评也不是没道理,英国国内对中英关系转暖有阻力,一些政客老炒作安全和人权问题。像今年4月,英国政府一边吸引绿色投资,一边以劳工问题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口。商务大臣乔纳森·雷诺兹承认,对中国钢铁投资要特别审视。智库警告,要是没系统计划,就只能一个个问题被动解决。加上美英特殊关系,美国的影响力大,5月美英签的贸易协议里藏着针对中国供应链的条款,英国官员私下承认,中国是主要目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余杰就说,在对华政策上,美国对英国的影响比欧洲大陆大得多。

但专家们觉得,对华接触是了解机遇和挑战的必要条件。英国中国全国委员会主任安德鲁·凯尼说,自疫情后中国变化巨大,官员亲身去看看是应该的。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克里·布朗指出,中国在知识、技术、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托尼·布莱尔研究所的分析师鲁比·奥斯曼建议,英国得投资政府人才和企业合作,实现接触点多元化。中国驻英使馆今年4月回应投资争议时,说中资企业贡献超过1150亿英镑,创造近6万岗位,敦促英国公平对待,别把商业问题政治化。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崛起不是新鲜事。雅克在书里比较中西路径,中国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到唐代丝绸之路文化输出,再到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通过和平交往扩展影响,不是西方那种殖民征服。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欧洲科学革命承认无知,推动大航海填补地图空白,但带来血腥殖民。中国农业自给和儒家和平理念,没追求海外扩张。欧洲竞争激烈,有危机感,中国当时是区域霸主,没有全球观念。

因此,英国学者这些观点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基于数据和趋势。世界越来越中国化,不是说中国要统治一切,而是中国模式在全球有吸引力。西方如果还傲慢无知,估计会越来越边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英国   理智   学者   难受   全球   中国   美国   英国政府   大臣   稀土   世界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