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碎掉了,胸膛大出血”,刘女士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她14岁的自闭症儿子在10月11日中午意外坠楼,生命垂危。
孩子被紧急送医后,情况十分危急,立即接受了开胸手术,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更令人揪心的是,等待这个家庭的还有后续的开颅手术。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位独自抚养自闭症儿子的母亲崩溃了。她边打零工边照顾孩子,丈夫已因病离世多年,生活本就艰难,这场意外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在河南某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刘女士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天。她14岁的自闭症儿子从高处坠落,生命垂危。
“全部都是骨头都碎掉了,孩子一点知觉没有,然后面部瞳孔没有知觉,胸膛一直大量的出血,止不住。” 刘女士描述孩子的伤情时,声音颤抖。
据医生介绍,孩子已经接受了开胸手术,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后续还需要进行开颅手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将这个本就脆弱的单亲家庭推向了深渊。
一个单亲母亲的重负
据了解,刘女士的丈夫多年前因病去世,她不得不独自打零工维持生计,同时照顾患自闭症的儿子。生活的重担早已让她喘不过气。
“是我没有紧紧跟在孩子身边,特别特别亏欠。” 刘女士接受采访时几度哽咽,眼神中满是自责。
她表示,哪怕孩子成为植物人,都会舍弃一切照顾他,“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是有一分一厘的希望,我都不会让孩子离开我。”
这样的家庭困境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自闭症人士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人。而且数量每年以近20万例的速度增长。
自闭症儿童的安全困境
对于一个14岁的普通孩子来说,通常已经能够理解危险并规避风险。那么,为什么如此严重的坠楼事件会发生在一个14岁男孩身上?
答案隐藏在自闭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中——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
自闭症属于脑功能发展障碍,谱系障碍人士的双向沟通、情感共鸣、感觉讯息处理、思维弹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这些障碍导致自闭症孩子缺乏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高处危险”的概念,难以将行动与后果联系起来,无法预见潜在危险。
就算知道安全规则,在强烈兴趣或冲动面前,自闭症孩子也可能难以自控。
被偏见包围的“星星的孩子”
更令人忧心的是,社会对自闭症的普遍误解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家庭的困境。
2025年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成人仍误以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属于精神病。
超过九成人感觉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接纳程度仍然不足。
有人认为“家长没教好才会得病”,事实上自闭症是先天神经发育差异,和家庭教育无关。
还有人认为“孤独症=智力障碍者”,但实际上约70%的孤独症人士是轻型病例,部分人甚至拥有超强记忆力或艺术天赋。
这种如影随形的羞耻感,正在无声地侵蚀着这些家庭的生存空间,让孩子和家长因外界的误解、歧视等,产生羞耻、焦虑和逃避心理,甚至因此隐瞒诊断、拒绝干预。
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安置空白
这起悲剧也引发了对大龄自闭症群体安置问题的关注。上述14岁男孩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
我国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庇护性就业和安置托养基本处于空白。
对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孩子小时候尚可依靠家庭支持,但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家长也逐渐老去,未来的安置问题成为心头大石。
王巍(化名)是我国第一例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如今已年近50岁。父亲在不久前去世,母亲又罹患癌症,未来谁能照顾王巍,是母亲最忧虑的事情。
而这样的境遇,是大部分自闭症患者家庭面对的共同难题。
用社会支持打破孤独困境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白岩松曾提出,比自闭症更可怕的是冷漠和封闭,不要让这样的裹挟加重自闭症特殊人群的孤独。
希望公众在面对自闭症患者时可以提供简单支持——当在商场、餐厅等公共场合看到孤独症儿童出现情绪失控、大声尖叫等行为时,可以尝试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们和家人温暖的力量。
每一个自闭症儿童都应在社会融合的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需要专业与爱心,为星星的孩子们点亮通往社会的道路。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