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稀土话题,总能带点戏剧效果。9月下旬,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议员史密斯来华访问,话里话外都绕不开稀土。他直言中美“还没解决稀土问题”,一副想打破僵局的姿态。可问题在于,全球不少国家都在买中国稀土,美国进口比例也居高不下,偏偏访华代表却喊“没有我们的份”,听起来就像一个谜团。
2025年9月23日,北京迎来了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议程公开后,外界很快捕捉到一个重点:稀土问题再度被摆上桌面。史密斯在会见中直言,这依旧是两国间的卡点。时间点很有意思,此前商务部刚刚发布过多项稀土管制细则,强调出口要合法合规。美国人这次挑明话题,等于再次把敏感神经拉紧。
往前翻资料,稀土早在中美关系中扮演过“隐形王牌”。2019年,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就写过,美国八成稀土来自中国,几乎离不开进口。到2020年之后,美国开始找替代来源,但效果有限。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3年和2024年,美国稀土进口里有七成还是从中国来。换句话说,嘴上说要摆脱依赖,手里的清单却离不开中国货。
这种矛盾心态到了2024年更加明显。国务院在当年6月发布了《稀土管理条例》,要从源头到出口全面监管。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特别强调稀土属于战略资源,不能被无限制外流。美国随即紧张起来,一边加大国内矿山开发,一边寻求和盟友合作,但进度缓慢。就在2025年初,商务部又宣布对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美国方面立刻把这事视为“敲警钟”。
这就像一场长期棋局。中国强调国家安全,美国喊资源自由,双方逻辑完全不同。史密斯此时访华,把话挑明,显然是想摸清底线。可从数字来看,美国说“没有份”不太成立,进口额摆在那儿,怎么可能断流?这里既有谈判技巧,也有舆论策略。对照背景,稀土的旧账从未真正了结。
2025年4月4日,商务部的通报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风向。文件里写得很清楚,对部分稀土物项实行出口管制,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防扩散义务”。这一政策甫一公布,国内外媒体就炸开了锅。新华社连发几篇报道,强调中国不是要卡别人脖子,而是要让资源用得合理,不再无序流失。
到了6月5日,商务部又一次释出信号:合规的申请会批准,不会一刀切。人民日报在解读时用了一个词——“有序”。意思就是,既不能无限制出口,也不会彻底关门。看似中庸,实则让买方多了一层心理压力。美国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显得焦躁。对比欧洲和日韩,虽然也要进口稀土,但少有代表团公开抱怨,反倒是美国议员跑来喊“没有份”,显得格外突兀。
8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又联手发出《暂行办法》,规定开采和冶炼分离要有总量调控。新华社的报道里用了“进一步规范”这个词。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未来供应还会更紧。史密斯此时访华,带着“稀土焦虑”,在媒体面前承认双方还没解决问题,反而更像是一种施压。
美国人的复杂心态可以从两组数据看出来。第一,美国2024年稀土进口额约1.7亿美元,其中七成来自中国;第二,国内开发替代矿山的进度远远落后于预期。表面说要去依赖,实则依赖还在持续。这种矛盾就像骑在虎背上,下不来也不敢松手。史密斯代表团此行,把稀土摆在桌面,就是在这份心态下展开的动作。
换句话说,中国的“新规”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里,美国的焦虑被放大。史密斯访华喊话,说稀土没份,其实是一种博弈语言,目的是争取更多谈判筹码。真实情况则是,稀土在流通,美国依旧在进口,只是方式受限,不能随心所欲。这种反差,也让整个话题更显戏剧味。
9月23日的会见场面在新华社新闻里有清楚记录。王毅会见美国国会代表团时,谈到要理性看待分歧,加强沟通合作。史密斯作为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资深议员,在场合中直接承认,中美在稀土问题上还没找到解决办法,需要进一步行动。这一段话在媒体报道里被放大,成了当天的焦点。
外界解读时,普遍认为这不是一句随口的感慨,而是美国战略焦虑的真实写照。军事委员会的资深议员,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更关心国防工业的原料保障。美国国防部早在2020年就曾经公开承认,战机、导弹、雷达系统等关键设备,离不开稀土。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对安全造成隐忧。这也是为什么史密斯要在北京直言“问题没解决”。
站在中国角度,这话听起来多少有点讽刺。商务部和工信部已经多次解释,中国并没有关死大门,出口许可依旧在批,只是要走合规程序。事实数据也显示,美国在过去几年依然是中国稀土的重要买家。既然有进口,那说“没份”就像抱怨饭碗里有菜却不是想要的菜。史密斯的喊话,更多是想在谈判桌上抢到主动,而不是在陈述事实。
新华社当天的报道还有一个细节。王毅在会见时提到,中美关系要稳定,就需要把问题看准,把节奏踩对。这句话被放在稀土话题背景下解读,意味深长。对中国来说,稀土是战略资源,不会轻易让别人左右。对美国来说,想用抱怨来打动中方,效果可能有限。双方的分歧并没有因为一次访问而消失,反而被更多人注意到。
这种“心结”还反映在美国国内的舆论氛围里。过去几年,美国多次通过法案,要扶持本土稀土产业,甚至拨款给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矿企。但从实际产能看,短期内无法取代中国。史密斯访华提及稀土问题,其实也带着对国内听众的交代意味。等回国后,他完全可以说:我们已经在北京表态,要保护美国利益。至于效果如何,暂且不提。
中国媒体在报道时保持了淡定语气,没有过多渲染“稀土争端”,而是强调合作。新华社文章标题更倾向于“加强沟通”“建设性对话”。这种对比也说明了一点:美国在焦虑里寻找突破口,中国则在制度框架内稳住节奏。史密斯的心结,就像一根刺,提醒美国在产业链上还没有真正独立。
展望接下来的局势,稀土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美方会继续强调安全风险,中方则会继续强调合规出口。两种逻辑并存,注定让谈判话题反复出现。史密斯这次的表态,更像是一个缩影,把长期矛盾浓缩在一句“没解决”里。
美国国内产业的现实情况,决定了这种心态难以缓解。USGS的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美国7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短期内没有第二个来源能补上缺口。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项目还在推进,但从勘探到投产需要几年时间。日本也在努力,但规模有限。美国想要真正“去中国化”,不是喊几句口号能做到。
中国的稀土政策则越来越规范。2024年的《稀土管理条例》确立了全链条监管,2025年的多项新规又把合规出口写进法律框架。新华社、人民网的解读一再强调,稀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战略资源,要“开采有限、利用长远”。这种定位决定了未来供应不会大水漫灌,而是稳中有序。
两相对比,可以预见,美国的“稀土焦虑”会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史密斯代表团访华没能带来立刻突破,只是让外界看到,美方已经承认矛盾存在。说“没有份”,更像是对现实不满的表达。中方的态度清楚:欢迎合规申请,拒绝无序要求。局势在明处,主动权也在明处。
未来的走向,还要看中美在产业链上的互动。中方稀土产业的升级和环保约束,会让资源使用更加精细。美国则可能加大对盟友的合作力度,争取分散风险。博弈继续,但节奏已经不同。正如新华社在报道里所说,稀土不是某一方的“武器”,而是全球产业链的必需品。看似纠结,其实也在提醒双方:合作比单边施压更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史密斯的“想不通”更像是一场公开的情绪释放。中美的稀土关系,既有矛盾,也有依存。未来的舞台,不会因为一句抱怨就翻篇,而会在规则和博弈里继续展开。这也让稀土话题保持热度,成为中美关系里一条特别的主线。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