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话题在网上又炸开了锅。西贝贾国龙怒怼“预制菜不等于新鲜”,把这场餐饮业的老问题重新推上风口浪尖。有人支持他对“现炒现做”的坚守,也有人质疑他是在“情绪营销”。但在争议背后,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中国人对食材“新鲜”的理解,和西方工业逻辑下的“新鲜”,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在西方语境中,“新鲜”是工业技术的胜利。冷链配送让西红柿在半个月后依然色泽诱人,催熟剂让香蕉在货架上刚好熟透,保鲜膜、真空包装乃至防腐剂都在为“新鲜”服务——这是一种可被控制、可被标准化的“技术新鲜”。
但对中国人来说,“新鲜”是种本能。是早上六点在菜市场里挑的那条还在抽动的草鱼,是刚挖出泥土就上桌的花生,是大爷大妈手指一捏就能判断好坏的菜心。真正的“新鲜”,不是看标签写了几个保质期天数,而是感官能直接判断的“活着的食物”。
这种“鲜”,是生活经验积淀下来的嗅觉、触觉和味觉,是和自然状态保持连接的“原真性”。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在中国,日常买菜并不是一次性采购,而是每天、甚至一天两趟的“高频小量”消费。不是怕东西坏,而是怕它“不新鲜”。
有人会问:都2025年了,外卖、超市、社区团购这么方便,为什么菜市场还这么坚挺?
答案其实很简单——菜市场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售卖场”,它是中国食物系统里不可替代的一环。
一方面,它对接的是高度分散的小农户。中国有超过2亿小农经营户,占全国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这些人种的菜、养的鸡、捕的鱼,没法直接进超市的标准化供应链,但可以通过菜市场这个“非标平台”进入城市。
另一方面,菜市场也是小餐饮经济的心脏。无数的快餐店、小吃摊、夜宵档,都是靠每天从菜市场进货维持运转。没有菜市场,它们根本活不下去。
更别说,菜市场还是中国城市里为数不多的“社交空间”。上了年纪的老邻居们在这里八卦、打听、讲价,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烟火气”的来源。
当然,菜市场也并非固守成规。面对城市更新、青年消费习惯变化等挑战,菜市场正在悄悄转型:
这些变化说明,菜市场并不是“落后产物”,而是中国城市生活中最有弹性的存在。
贾国龙说:“预制菜不是新鲜。”这句话在今天的舆论场上显得有些“理想主义”,但它确实击中了一个核心:中国人对“新鲜”的执念,不只是口感的偏好,而是一种文化认同。
在高度集约化的西方食品体系中,超市统治一切,“新鲜”是工业控制的结果。而在中国,“新鲜”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依然存在的联系。
所以,预制菜可以存在,但不能取代“新鲜”;工业化可以发展,但不能抹掉一整个民族对“烟火气”的坚持。
中国的菜市场不会被“超市革命”彻底取代,正是因为我们对“新鲜”的理解,从来不是冷链、不是保质期,而是人间的热气腾腾。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