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
“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
“交流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文明的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诗经》中就有了,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智慧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对长江水文的观测)这一件事情古人关注了几千年,它就会有一些后人不可企及的智慧,这就是中国智慧。”
……
精彩语句频出,掌声和赞叹声不断。
9月17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幕。在主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带来了题为《长江文明的辉煌——八千年前的知识与思想》的主题分享。
在冯时看来,追溯文明的源头、基础脱离不开“三本”:道德立人之本、知识立身之本、礼仪治世之本。“人要修德,是立人之本。人要学知识,为立身之本。人要习礼,为治世之本。”冯时说,这就是自己将古人所建立的中华文明理论总结的“三要三本”。而这“三要三本”的源头是天文。
冯时说,中国文化很多核心思想都导源于天文、导源于天人关系。“古人通过对星移斗转的观察制定时间,解决农时问题,于是天文学就发展起来了。”
冯时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科学有三种:天文学、数学、力学,都直接服务于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农业。
“考古发现,湖北秭归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条石为石碑,其性质实为迄今所见最古老的测影仪具——碑表,碑上雕刻的图像再现了人体测影的历史。而类似关于天文学的器物,在长江流域还出土了很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冯时说道。
在他看来,也只有这样通过考古的不断深入发掘、研究,才能让我们了解到历史的真相。
本届长江文明论坛的一大特点是走向了国际化。世界前三大河流域和被誉为人类文明摇篮的两河流域研究的专家都汇聚重庆展开交流。这在冯时看来很有必要。
“交流中,可能会有各自不同观点的表达,甚至有争论,我觉得这是必要的。”冯时说,交流可以看到不同文明的差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在《诗经》中就有了。这是古人的智慧,也可以说明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包容的。”冯时说,立足自己的文化啊,同时去了解各自的文明特点,才更会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重庆涪陵的白鹤梁正在和埃及的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当上游新闻记者提及这一当下长江文化中的大事件时,冯时也很感慨。
“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智慧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冯时说,以白鹤梁为例来看,古人是把观测长江水文这件事关注了几千年。“我们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都一定做得特别好了,古人把这件事做了几千年,可以说都是做‘神’了。”冯时说,这种中国智慧从认识论角度讲就很有意义了。
在冯时看来,中国智慧里的认识论其实就是《大学》里的四个字:格物致知。“就是任何知识都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白鹤梁就是这样一个史实。”冯时说,这也是中国智慧不可轻视的地方。
“从朝天门一个特别长的石梯,拾阶而下,上船经过三峡到武汉。”冯时说,这就是自己脑海中对重庆最深刻的也是最留恋的印象。“沿途你就会想起那些古诗,这首诗是写的这个景,那首诗是写的那个景。”冯时表示,当下如何把这些极富重庆特色的传统文化发掘出来,给人留下记忆,特别重要。“还有就是,让这些文化实实在在地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们面前,都是需要去认真做的事。”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郭发祥 杨子娇 摄影 张锦旗 甘侠义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