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邹扬)在桃花岭的葱郁山林间,一群孩子正闭眼触摸树皮的纹路,用嗅觉追踪花瓣的踪迹,手持放大镜观察紫荆花的“团队战术”……26日,“探索自然中的科学密码”系列活动第二场——“花仙子的家族探秘”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为30组亲子家庭打造了一堂“没有围墙的自然课”。这场由岳麓区政协联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湖南省遗传学会策划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更以创新形式回应了“双减”政策下科学教育的新命题。
活动伊始,“盲行魔法森林”环节便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戴上眼罩后,8岁的范珈恺紧紧攥住妈妈的手,指尖划过泡桐树皮的沟壑:“像摸到了老爷爷的皱纹!”一旁的科普志愿者引导他俯身轻嗅落花,“这是月季的甜香,和山茶的清淡不一样哦!”通过关闭视觉,孩子们的听觉与嗅觉被充分调动。
“找到啦!这片花瓣有柠檬味!”7岁的一诺举着一片花瓣欢呼。湖南师大的科普团队随即用这些花瓣演示了植物释放气味吸引传粉者的科学原理。
“为什么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这就是植物的‘无声营销’!”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雄伟的“花痴课堂”上,古诗词与生物学碰撞出奇妙火花。他手持解剖工具,带领孩子们拆解花朵,观察雄蕊与雌蕊的精密结构。“原来每朵花都是一座工厂!”一名孩子惊叹道。课堂还融入了互动挑战:结合《花仙子图鉴》,孩子们分组破解“蔷薇带刺防什么”“梨花带雨为哪般”等科学谜题。
亲子家庭还化身“自然侦察队”,深入花海执行探秘任务。在臭鸡屎藤旁,孩子们捏着鼻子记录其“化学防御”策略;面对红花檵木与夹竹桃,他们用放大镜对比花瓣形态,寻找“诱虫陷阱”的蛛丝马迹。自然导师彭岁然介绍,“任务设计注重引导孩子提出假设、验证结论。比如观察臭鸡屎藤时,我们会问‘如果它不臭,会发生什么?’,让孩子逆向思考生态平衡的意义。”
活动尾声,孩子们用收集的落花与树叶创作手工艺品。月季花瓣拼贴的“花朵树”在画框中绽放,封存的花草书签仿佛凝固了春光。
“当孩子问‘为什么课本里的知识总在教室里学?’,我们意识到必须打破空间壁垒。”活动总策划范雄伟说。本次活动的设计遵循“观察——提问——探究——创新”四步法,将知识点嵌入游戏化任务中。参与家庭热情高涨,超八成家长认为“孩子主动探索的意愿明显增强”。
岳麓区政协教育界别召集人周利群表示:“‘双减’不仅是减负,更是教育场景的重构。活动证明,山野可以是课堂,探索本身就是学习。”
据介绍,“探索自然中的科学密码”系列活动第三场“雕虫——昆虫形态探秘”5月在岳麓山举行,孩子们将在导师带领下观察蝴蝶翅脉、蚂蚁社会等微观奇迹,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自然笔记。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