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全球信息技术圈炸了锅。数百万台电脑突然蓝屏,从纽约的华尔街到伦敦的机场,从东京的医院到悉尼的交易所,全世界乱成一团。这场被称为“719全球蓝屏事件”的灾难,源头是美国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的一次失误更新。
他们的Falcon Sensor软件出了个致命错误,跟Windows系统内核冲突,导致全球约850万台设备直接瘫痪。可就在这场全球性数字危机里,中国却稳得像没事人一样。机场照常运行,医院系统没崩,股市交易正常。这不是运气,而是中国三十年苦干出来的技术自主化成果。
1963年,廖湘科出生在湖南涟源的一个小山村。那时候,农村连电都不稳定,家里靠煤油灯照明。他小时候就对算术着迷,经常拿树枝在地上画数字,算得比村里谁都快。1980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算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清华的教室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那台笨重的机器让他着了迷。1985年毕业后,他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读硕士、博士,一路扎进了计算机软件的深水区。1988年博士毕业,他选择留在国防科技大学,从助教干起,之后几十年都没离开过这片校园。
1993年,“银河号”事件给了中国科技界当头一棒。美国单方面切断GPS信号,中国货轮在公海上直接迷航。这事让廖湘科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核心技术捏在别人手里,等于把命脉交给别人。
2001年,国防科技大学接到任务,要研发中国的自主操作系统。廖湘科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带着一群年轻人开始干。那时候,国内几乎没啥操作系统研发经验,实验室的设备也是老掉牙,代码得一行一行手敲。他和团队从开源的FreeBSD入手,后来改用Linux内核,硬是从零开始搭框架。
研发过程苦得要命。早期版本的麒麟系统经常崩,兼容性差得让人头疼。有一次,系统在测试时突然死机,团队花了整整三天查代码,终于找到一个内存管理的漏洞。2006年,第一代麒麟操作系统问世,功能简陋,界面也糙,但好歹是个起点。可上线没多久,就有人质疑,说麒麟跟FreeBSD太像,原创性不够。网上吵得沸沸扬扬,团队没工夫辩解,闷头改代码,优化性能,增加功能。到2010年,麒麟系统在政府部门的装机率突破90%,算是站稳了脚跟。
廖湘科不光搞定了麒麟系统,还带队研发了天河超级计算机。2010年,天河一号拿下全球超算500强第一,2013年天河二号又蝉联冠军。这两台机器的操作系统,都是廖湘科团队一手打造。他还拿了不少奖,2014年天河一号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8年麒麟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通宵调试代码的夜晚。网上查得到,他现在还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带学生,搞研究,低调得像个普通老师。
他的故事不是孤例。麒麟系统的研发,靠的是几百号人的团队协作。从2001到2024年,国防科技大学、麒麟软件公司、统信软件,换了一拨又一拨人,但目标没变:让中国自己的系统能顶住任何风浪。2008年,统信软件的前身中标软件成立,专门负责麒麟系统的商业化推广。他们挨个政府部门跑,帮用户从Windows切换到国产系统。有部门抱怨界面不习惯,团队就改界面;有单位说软件不兼容,团队就加班写驱动。到2024年,统信UOS的装机量已经覆盖政府、银行、电力等关键领域。
2024年7月19日早上,全球的打工人刚打开电脑,就发现不对劲。屏幕上蓝屏提示“设备遇到问题,需要重启”,可重启后还是蓝屏。美国东部时间9点15分,华尔街一家投行最先报告故障,半小时内,微软技术支持中心被全球的求助电话淹没。CrowdStrike的Falcon Sensor软件,本来是用来防网络攻击的,结果这次更新里的错误代码直接搞崩了Windows内核。微软事后统计,全球850万台设备受影响,美国占了六成。
这场危机把现代社会的脆弱暴露得一览无余。航空业最先炸锅。美国三大航空公司——达美、美国航空、联合航空的值机系统全线瘫痪,全美2000多个航班取消或延误。英国希思罗机场的行李分拣系统停摆,行李箱堆得像小山。澳大利亚悉尼机场的出入境系统崩了,旅客排队几百米,边检只能靠手写名单。医疗系统也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挂了,医生没法查患者病史,手术只能推迟。纽约长老会医院的放射设备停摆,急诊患者被转院。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的药房系统宕机,药剂师得靠手翻处方。
金融市场更是一团糟。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没多久,券商的交易终端全黑屏,道琼斯指数“冻结”了俩小时。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电子交易平台停摆,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直接暂停。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启动手动交易模式,这是二十多年来头一回。全球经济损失估算高达100亿美元,专家称这是“史上最严重的IT故障”。CrowdStrike事后道歉,微软也发了修复补丁,但很多设备得手动恢复,折腾了好几天。
可就在这全球一片混乱的时候,中国这边却安静得像没事发生。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旅客照常扫码值机,登机牌从机器里吐出,井然有序。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屏幕上股价跳动,交易员忙着下单。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照旧用电脑查病历,手术室按计划运转。为什么中国能独善其身?答案是三十年磨一剑的技术自主化。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是个转折点。美国切断GPS信号,让中国意识到核心技术不能靠别人。从那以后,国家开始布局信息技术自主化。操作系统是重中之重。2001年,麒麟系统启动研发,2010年基本覆盖政府部门。
硬件方面,2018年上海兆芯推出自主x86处理器,性能追平国际主流。2021年,华为海思的鲲鹏920芯片在测试中碾压同期国外产品。2024年,新修订的《政府采购法》要求政府和国企必须用国产CPU和操作系统,这给国产技术开了绿灯。
导航系统也走上了自主化道路。北斗系统1994年起步,2000年北斗一号上线,定位精度20米,只覆盖中国周边。2020年,北斗三号建成,精度提升到厘米级,覆盖全球。2024年,高德地图的北斗日定位量突破3000亿次,高峰期超4500亿次,成了中国位置服务的顶梁柱。金融领域同样硬气。中国银联的芯片标准全面取代Visa和Mastercard,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核心系统都换成了国产数据库。数字人民币从2014年研发,2019年试点,2022年上线,底层技术全是自主可控。
这些技术在719事件中经受了考验。中国的机场没用Windows值机系统,靠的是国产软件和北斗定位。医院和银行的核心系统跑在麒麟或统信UOS上,跟CrowdStrike的更新八竿子打不着。金融交易用的是国产数据库和芯片,稳得一批。这场危机让全世界看清,中国的技术自主化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719蓝屏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国技术体系的差距,也让中国的成果亮了眼。《华尔街日报》发文说,中国的自主化战略是场胜利,靠的是长期投入。《金融时报》也感慨,全球数字基础设施这么脆弱,中国的路子给世界指了条新道。
事件后,好些国家坐不住了。2024年9月,非洲联盟派代表团来北京,考察统信软件的本地化系统。他们看完演示,当场签了合作意向,要开发非洲语言版本的麒麟系统。同月,上海合作组织开会,成员国一致同意搞多语言基础软件,技术文档堆了满桌。
中国企业也抓住了风口。统信UOS的国际装机量三个月涨了300%,东南亚和中东的订单多到排不过来。华为的欧拉操作系统被德国一家车企看中,用在了智能工厂的控制系统。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甩出《新时期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发展规划》,目标是2030年实现关键技术全自主。财政部跟着扔了500亿专项基金,专攻芯片、数据库这些“卡脖子”技术。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加班加点,屏幕上满是芯片设计图。
教育这边也没闲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开了操作系统和芯片设计专业,招生名额翻倍。课堂上,学生挤得满满当当,笔记本上记满了算法。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搞了个“开源软件创新联盟”,拉了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干,会议室里全是技术报告。资本市场更热闹,A股的信创板块一个月涨了45%,阿里云、腾讯云直接把国产系统和数据库设为默认选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忙得嗡嗡响。
北斗系统的海外步伐也迈得更大。2024年11月,中国跟东盟签了协议,要建200个北斗增强基站,提升区域导航精度。工地上,设备已经开始安装。同月,中东某国宣布新机场用北斗导航,成了北斗在海外民航的头一炮。全球化的北斗,让中国技术的影响力越发明显。
这场危机是个分水岭。对中国来说,它验证了过去三十年的努力,也指明了未来方向。廖湘科还在国防科技大学,带学生,搞研究,偶尔会在校园里散步,抬头看看新建的实验楼。他的团队还在优化麒麟系统,目标是让它跑得更快、更稳。网上有句话说得好:自主创新不是为了跟谁对着干,而是为了让自己站得稳。这条路中国走了三十年,719事件证明,这路走对了,也得接着走下去。
这场数字风暴让全世界傻了眼,中国的稳如泰山却让人刮目相看。从廖湘科的奋斗到全国的技术突围,中国用三十年时间告诉世界,技术自主不是梦。你觉得中国这条路还能走多远?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