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周兰 实习生 花向颖 图源许倬云社交平台
“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7月24日,许倬云在其微博@许倬云说历史 里发了一则与抗战相关的内容。不承想,这竟成了他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
一位网友写道:“许倬云先生,一路走好。此刻,您的灵魂已轻叩故土的门扉,终于能回到父母身旁,在熟悉的乡音与暖意里,做回那个被疼爱的孩子。这一程归途,没有了尘世的纷扰,只有血脉相连的安宁与相守。先生安息。”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的一生,是肉体与精神的拔河。他一生坐在轮椅上,却比一些人看得高远;虽无法如常执笔,却写下数十部震撼学界的著作;身处动荡年代,却将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厘得脉络分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曾这样评价他: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倬云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8月5日,大象新闻《面孔》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推出缅怀许倬云的文章,更多的是想传达一种向光而行的精神力量,一种静水深流的从容。
“一辈子的旁观者”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福建厦门,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体弱,身患先天疾病,自从有了记忆,许倬云似乎总是坐在旁边,看到孩子跳跃奔跑,却不能加入游戏。常常是被大人抱到哪里,就要在那里待很久,承载他身躯的有过土墩也有过石磨。
就这样,许倬云自小习惯了做一个“旁观者”,也恰恰以旁观者的视角,看透了历史的洪流。
许倬云的童年恰逢中国近代最动荡的年代。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许倬云家人住在相当靠近前线的湖北,年年不断避难,许倬云因身体残疾,不能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上学,只得随父母沿战线四处迁徙。
父亲每天有读报的习惯,还会不时将意见简要地告诉许倬云,这一经历,对许倬云一生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总结言之,我虽然在抗战期间失学甚久,其实因祸得福,获得一些一般少年无法得到的机会”。
1948年年底,距离许倬云高中毕业还有半年时,局势变得动荡。许倬云随家人到了中国台湾。
这种漂泊的经历,沉淀为他学术生涯的底色。
“尽我余年帮助年轻人”
许倬云坦言,身体的缺憾带给他一条宝贵经验:凡事不能松一口劲,一旦松了劲,一切过去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正是这种“不松劲”精神的支撑,他以残缺之身,创造出惊人成就——因身体之故,他无缘小学与初中,16岁直接进入无锡辅仁中学读高中,19岁那年便以第二名成绩考入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在老师胡适帮助下,他得以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32岁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放弃了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五所美国名校教职,毅然返回中国台湾任教。
40岁时,他远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执教直至退休。其间,他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学府客座教授,参与筹建蒋经国基金会等学术文化机构,更持续四十载为中国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建言献策、撰写评论。
74岁之际,许倬云荣膺美国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至2020年,90高龄的他再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长达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许倬云写下《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万古江河》《说中国》等作品,以“大历史观”闻名,年过九旬,依然笔耕不辍。2022年,他通过《往里走,安顿自己》等作品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思想影响远超学界,成为华人世界的文化标杆;2024年,六卷本《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出版,他在总序中表示,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理解其用心:“我并非只做学术研究,而是希望为己为人陈述一个‘中国方式的安身立命’;更盼望中国传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紧密关系,亦即‘天人’的合一与‘群己’的合一,能够与世界应当走入的途径,彼此一致,互相启发。”
他曾说,“我就觉得要赶时间。我该做的事,我不要耽搁,尽量做下去,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
“我死了要埋葬在家乡”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几乎是许倬云一生的写照。
他在《许倬云八十回顾》里写道,“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
去年开通微博后,许倬云在其微博@许倬云说历史 里多次回忆过抗战,7月24日是许先生发的最后一则微博,内容也与抗战有关。
“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当时我不过才8、9岁,知道他们要去打‘国仗’,所以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他去世的当天,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网友们纷纷留言:
“有幸通过您的文字浅浅地窥见了一丝您看到的历史。您眼中的历史是有逻辑的,温暖的,璀璨的,有趣味的,照亮了读者的一个个长夜。”
“看到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悲悯之心和家国情怀。”
“最后一条微博,精彩的一生。”
直到93岁时,许倬云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有何毕生遗憾,他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
2024年许倬云接受《十三邀》访谈时说:“我死了要埋葬在家乡,碑都刻好了。”
他说,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