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公园,阳光透过树叶撒落在长椅上。冯女士一边看着孙子玩耍,一边习惯性地用手指摸了摸自己的后槽牙。
突然,指甲下“滑”出一点软软的东西,带着微微的黄色和一股异味。她有些担心,小声对身边的老同伴说:“怎么总觉得牙缝里有股‘臭泥巴’?每天刷牙也还是抠得出来,怎么回事啊?”

说者无心,听者却频频点头:“我也是,嚼东西一用力就更明显了。”同样的疑惑,还在困扰着小区里不少叔叔阿姨。到底抠出来的这些“软烂发臭的黄泥”是什么?对身体有多大影响?难道是口腔出了什么大问题?
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你是否也曾无意间有过类似经历?别急,今天就为大家揭开这团“黄泥”的真正面目。尤其是第三点,几乎90%的人都容易忽视,早点知道,真的受益终身!
很多人以为每天刷牙足够干净,但实际中,即使两次刷牙,有些残留还是难以完全清除。专业的口腔科医生指出:你抠出来的“黄泥”,其实很可能是软垢和牙菌斑的混合物。
这种软垢,是口腔中的食物残渣、脱落的细胞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混合形成的黏性物质,它们经常聚集在牙齿的死角,比如后牙、牙缝、牙龈缘附近。软垢长时间未处理,便会被口腔中的矿物质沉积固化,变成大家熟悉的牙结石。

研究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超85%有不同程度的牙菌斑和牙结石(《中国口腔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这些“黄泥”不只是卫生问题,它为细菌提供繁殖场所,释放难闻气味,容易导致牙龈炎、牙周炎,甚至引发牙齿松动、脱落。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出现黄泥?遗传、唾液成分差异,饮食偏好(高糖高淀粉)、忽视牙缝清理、用牙签代替牙线等,都是主要诱因。
很多人即使每天刷牙,却忽略了牙缝和牙龈沟,这些“死角”往往才是“黄泥”的重灾区。

如果软垢变成牙结石怎么办?一项北京协和医院的数据显示,牙结石最早7天即可初步形成,并且一旦硬化,常规刷牙根本无法清扫干净,只能靠专业的洁牙操作才能彻底去除。因此,那一抠就有黄泥,绝对是一种健康警示。
你以为小小一团“黄泥”只是恶心、丢脸?其实,这背后的健康风险远比想象严重:
口臭、牙龈出血,社交变尴尬。
“黄泥”滋养有害菌,分解后会释放硫化氢等恶臭气体,是导致80%以上慢性口臭的元凶。当这些软垢刺激牙龈,还可能引发牙龈红肿、轻轻一刷就出血。
诱发牙龈炎、牙周炎,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权威数据显示:超60%的中老年人有牙龈炎;每年因牙周病导致部分牙齿缺失的老年人占7.4%。继续任由“黄泥”堆积,不仅美观影响,更加重牙周组织破坏。

体内疾病风险升高,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不少研究(中华口腔医学会)发现,口腔慢性感染和全身健康密切相关。系统性研究曾显示:牙周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的风险提升12.7%,女性孕期牙龈问题还将增加早产概率。
牙齿敏感、冷热酸甜受不了,影响饮食和营养。
黄泥慢慢腐蚀牙釉质、暴露牙本质,使牙齿对冷、热、酸、甜更加敏感,咀嚼时不适,影响营养摄入和消化。
注意,绝大多数人的软垢沉积不是“一天形成”,一旦习惯养成,往往难觉察。但等到“牙齿松了、吃不动了”,才追悔莫及。

专业建议强调:想要清除“黄泥”,光靠刷牙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建议如下:
早晚正确刷牙,掌握科学方法。
要用软毛牙刷与含氟牙膏,每次3分钟,重视牙龈线与牙齿接触面,采用巴氏刷牙法,力度不大但要细致。别“横着拉”、更不可只刷牙面,牙缝才是重点。
坚持每天用牙线/牙缝刷,深度清理死角。
权威临床数据:坚持用牙线能有效移除牙缝残渣,让牙菌斑检出率下降40%。每次刷牙后加一遍牙线,尤其是晚餐后,哪怕开始有点不适,长期坚持效果明显。别用小木牙签,反而可能加重牙缝损伤。

定期洗牙、定期口腔检查才安心。
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超声洁牙,可有效清除牙结石和顽固软垢,预防牙周疾病。
协和医院数据显示,定期洁牙者牙周病发病率较无洁牙习惯者低28%,显著延缓牙齿松动与脱落。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口腔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口腔健康专题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