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美国对冲基金巨头比尔・艾克曼在社交媒体上抛出言论:“时间是美国的朋友,中国的敌人。”这位曾精准预判2008年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预言家”,以其标志性的冷峻口吻警告,若中美贸易战持续,中国将因企业加速迁出而丧失全球供应链地位。艾克曼的逻辑看似严密: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关税将迫使企业转移至印度、墨西哥等国。他特别提及苹果公司计划2026年将美版生产线迁至印度,声称这将“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这番言论迅速登上彭博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头条,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但仅仅两天后,中国政府的“组合拳”便直击艾克曼的核心论点。据环球网消息,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贸促会等部门负责人轮番登场,用数据与政策构建起“脱钩无惧”的防御体系。能源安全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的发言掷地有声:“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年产量连续八年增量超百亿立方米。”
他特别指出,2024年自美进口的原油、天然气、煤炭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即便停止采购,国内供应不受影响”。针对艾克曼所谓“中国依赖美国饲料粮”的论调,赵辰昕展示了一组数据:2024年自美进口的高粱、玉米、大豆仅占国内消费量的3.7%,且均为饲料用粮。“国际市场供应充足,国内储备资源充裕,完全可以替代。”
中国贸促会的调研结果更令人意外,近50%的外贸企业计划减少对美业务,75.3%的企业正拓展新兴市场。商务部同步宣布,已审批2025年1235项出国展览项目,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这一系列动作被外媒解读为“中国企业用脚投票”。艾克曼的“企业迁出论”看似有理,实则忽视了中国产业链的深层韧性。以苹果公司为例,尽管其计划将25%的产能转移至印度,但现实困境重重。印度代工厂目前仅能生产苹果13系列,良品率不足70%,而中国工厂的良品率稳定在95%以上。墨西哥零部件采购成本比中国高30%,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一部手机所需的2000多个零部件,90%可在珠三角48小时内配齐。
艾克曼的“时间优势论”,本质是将贸易战简化为“耐力比拼”,却忽略了三个关键变量。中国的“朋友圈”扩容,2025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2.3%,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RCEP框架下关税减免覆盖90%商品。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45%,长江存储的高端闪存实现量产,华为麒麟芯片突破技术封锁。还有美国的“内伤”,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对华关税已导致其GDP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300美元。另外,中国控制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2025年对美出口量同比下降65%,直接冲击美国F-35战斗机生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个国家,本币结算占比达49%,美元霸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与38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23个自贸协定谈判,全球贸易体系加速“去美化”。当华尔街还在争论 “谁能挺住” 时,中国已用行动给出答案:脱钩不是终点,而是重构全球经济秩序的起点。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必将是那个能在风暴中保持战略清醒的国家。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