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发电量早就稳坐全球头把交椅,一年发的电顶得上整个欧洲加日本的总和。按理说这排面够了吧?
可你要是打开地图一看,从内蒙古的茫茫戈壁到青海湖边的荒滩,从福建沿海的风车林立到西南大山里的巨型水电站,全国各地还在热火朝天地建电站。
工人顶着烈日浇筑混凝土,吊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不停歇,这是不是缺电闹的?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电都多得往外冒了,为啥还要这么拼?难道真是“不怕电多就怕没地儿放”?
其实发电量大不等于用电就宽裕。好比你家里米缸装得满满当当,但家里突然多了十口人吃饭,还得天天开派对、烤全羊、烧暖气,那点存粮眨眼就见底。
中国的经济就是这个“大家庭”,这些年发展太快了,工厂越开越多,电动车满街跑,数据中心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家家户户空调一开就是仨月,这些可都不是省油的灯。
光是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就突破了9.2万亿千瓦时,比十年前足足涨了一倍还多。
更关键的是用电的“高峰时刻”越来越尖锐,夏天一到,空调齐刷刷启动,电网瞬间压力山大。像2022年夏天,华东好几个省就因为高温导致用电负荷破纪录,不得不采取错峰生产。
所以不是总量不够,而是关键时刻顶不上。这就跟修路一样,哪怕全年平均车流不多,但早晚高峰堵成一锅粥,你说要不要多修几条道?
再说现在建的电站,早就不光是为了“多发电”了,以前咱们靠煤电扛大梁,好处是稳定,啥时候都能供上电,缺点也明显:污染大、碳排放高。
现在国家定下了“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可不是喊口号,是实实在在要落地的硬任务。
所以新建的电站,越来越多是风电、光伏、水电这些清洁能源。拿2023年来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里,风光新能源占比超过了七成。这说明咱们不是在盲目扩建,而是在“换血”。
就像一辆老燃油车,光加油不行,得慢慢换成电动车,电池、充电桩都得配套上。可新能源有个毛病:靠天吃饭。太阳一落山,光伏板就歇菜;风一停,风机就空转。
它们发的电不稳定,没法像煤电那样随时调用。所以光建电站还不够,还得配储能、改电网、搞智能调度。你看内蒙古那些大基地,一边铺光伏板,一边建大型储能电站,就是为了把白天多余的电存起来,晚上接着用。
中国发电最多的地方,往往不是用电最多的地方。比如西南地区水力资源丰富,四川、云南一年到头水电哗哗往外送;西北的戈壁滩上,光伏电站一眼望不到边。可电真正用得多的是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工厂密布,城市灯火通明。
这就得靠“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来解决。国家已经建成了十几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像电力的“高速公路”,能把几千公里外的电高效送过来。但线路再多也有极限,而且沿途还有损耗。
所以东部省份也不能全指望别人供电,本地也得有点“备胎”。像江苏、广东这些用电大户,这几年也在拼命上马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甚至重启了一些燃气电站,为的就是关键时刻能自己顶一阵子。
说白了电力安全这根弦,一点都不能松。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工厂停工、交通瘫痪、医院断电,后果谁都担不起。
未来的电,不只是“用”的问题,更是“怎么用”的问题。电动汽车普及之后,每晚充电就是巨大的新负荷;工业领域搞电气化改造,锅炉、窑炉都改用电加热;农村取暖也开始“煤改电”。
这些变化看似零散,加起来却是翻天覆地的用电格局重塑。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说了,未来要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电力系统,这不是建几个电站就能搞定的事,而是一整套系统的升级。
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电终端,每一个环节都在变。中国还在猛建电站,并不是因为现在缺电,而是为了应对明天更大的需求,为了实现能源的绿色转型,为了守住万家灯火背后的那份安稳,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