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3000亿却不公布财报,山东首富闷声发财

如果一家企业不上市、不发债、不公布财务报表,甚至连创始人的照片都难觅踪迹,却被多家机构评为“山东首富”,你会作何感想?

大多数人可能会联想到“伪富豪”“假大款”,认为这不过是媒体包装出来的形象,目的是骗取投资。

刚开始,信发集团向民间集资的行为似乎印证了外界的猜想。2004年,集团的实控人张学信,以上马氧化铝项目为名,向员工募资,承诺每人出10万,半年还5万,一年还清所有钱,之后就可以一直吃项目的分红。

对于如此诱人的条件,大部分员工是不信的,毕竟当时银行贷款的利息不过7个点,如果氧化铝项目真的赚钱,直接向银行贷款好了,何必用如此高的利率向员工集资呢?

正当员工犹豫不决时,张学信抛出了一个更大的“炸弹”,他表示,如果员工手里没钱,可以找公司担保,用个人的名义向银行贷款10万用于投资。

这反而让员工更加犹豫,张学信不得不拿出自己的身家,并让管理干部带头投钱,才逐步打消了员工的顾虑,跌跌撞撞凑齐了氧化铝项目的启动资金。

2005年,员工投入的10万元本金,全部清偿完毕,2006年后员工每年都能收到5万元的分红。

如此高的回报率,让员工彻底“疯狂”,以后张学信再推出需要集资的项目,不消半日便被抢购一空。

这一幕,是否像极了近年来盛行的“资金盘”游戏?庄家包装高收益项目,以保本保息吸引投资者,再通过拉人头扩大资金池,最后卷款消失。

但张学信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员工陷入狂热时,他始终保持冷静,甚至为不同级别的员工设定了投资上限,不允许超额投资。

20多年来,靠着向员工集资,信发集团从一家小小的县级发电厂,逐步蜕变为一家覆盖开采、电解、加工、化工、建材全产业链的巨无霸企业。

张学信曾宣称“集团没产生过一笔坏账”“给员工的分红累计达300亿”。这个堪称神话的企业经营故事,仍逃不出外界对“资金盘”的猜想。这或许是张学信坚持不上市、不发债、不公布财务报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界对信发集团真实经营状况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行业企业营收榜》和纳税数据,及公司管理层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表态。

在去年的排行榜上,信发集团以3028亿的收入,高居行业第六,利润252亿,并上缴税金127亿。

经营数据或许可以“包装”,但真金白银的税款不会说谎。于是,无论是国内的某润富豪榜,还是海外的彭博社,都说张学信家族才是名副其实的山东首富。

在彭博全球富豪榜上,张学信之子张刚的排名紧接在雷军之后;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信发集团的位次则高于顺丰。

既然实力这么强,为什么信发集团仍坚持不上市?不公开财务报表呢?透明化经营对企业的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除了前文提到的“资金盘”的争议,恐怕还与信发集团私有化的经历有关

如今,查阅信发集团的股权结构,你会发现异常简单,一共就五个股东:张学信的儿子张刚,占股51%;其妻占股19.6%,此外剩下的3个股东全姓张,分别持有9.8%。换言之,这是一家100%掌控在张家人手里的集团。

但问题在于,信发的前身是一家国营热电厂,张学信最初只是负责经营的厂长。众所周知,涉及这类产权变迁,过程往往微妙而复杂。

张学信,1947年出生于山东聊城,据说家境贫寒,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读到初中时,不幸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无力继续求学,只好回到农村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别小看那时候的初中文凭。在那个全民尚需扫盲的年代,初中学历在农村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

这样的人才,组织自然不会忽视。度过困难时期后,张学信被调到县里的拖拉机站当站长。1972年,组织又把他调到刚建成的热电厂。

1990年前后,已是厂长的张学信上马了多套发电机组,扩大了发电量。谁料,亚洲金融风暴后,市场对电力的需求骤降。眼看电卖不出去,张学信索性拍板:既然别人不用,我们就自己用,自产自销做电解铝!

他这套操作,在经济学上叫做逆周期调节——趁着市场冷淡、各种要素价格便宜,逆势投资,降低成本,等到市场好转,立马就能赚钱。当年的台积电、三星、通用电气都曾这样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或许张学信并不懂什么叫“逆周期”,但他的决定很快被证明无比正确。

1997年,热电厂上马电解铝项目;1998年正式投产;1999年,张学信向县里交了1.5亿元的税款,占当地总税收的三分之一。

企业做大之后,归属权问题很快浮出水面。

这是那一代企业家的共同挑战。他们的企业脱胎于旧体制,却要在新环境下经营,这种不协调曾导致李经纬、褚时健等人的遗憾。

而张学信无疑是幸运的。经过一系列“腾笼换鸟”的操作,热电厂最终变成了完全属于张家人的信发集团。

他的策略可概括为:新设公司大多独立于热电厂运营。2007年,张学信成立“茌平信发华兴实业”,逐步成为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

2014年,原热电厂更名而来的“信发集团”再次更名为“茌平国能热电有限公司”;同时,张学信全资控股的“茌平信发华兴实业”则接手“信发集团”之名。

2015年,张学信将产权清晰的“新信发”交予儿子张刚,自己退居幕后。

这一关键操作意味着信发集团正式进入了父子传承的新阶段。

这或许也是信发集团不愿上市、不愿公开财务报表的重要原因,他们并不想被外界过度解读。

同时,印证了一个观点:在这片土地上,想要保持财富传承的最好办法,或许是躲到舆论关注不到的地方,踏实做事,闷声发财。


参考资料:

《80后登顶山东首富:1600亿身家,3000亿营收,却偏不上市》棱镜

《山东聊城第一大民企:年入3028亿,80后实控人43岁时问鼎山东首富》商人故事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财经   山东   首富   三星   集团   员工   热电厂   茌平   项目   氧化铝   财务报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