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陈赓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后,被亲自来迎接他的周总理告知,毛主席让他前去中南海,这时大家都认为他是要进军委了。
等见到毛主席后,他却直接说了一句话:“主席,您要是愿意的话,先给哈军工留点笔墨?”
毛主席笑了起来,那么,毛主席叫陈赓去中南海,具体聊了什么呢?
1953年,朝鲜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散尽,三八线那边,志愿军顶着,美国人也没松劲。陈赓,那时候在前线,担的可是彭德怀的位置,有的决策,是他拍的板。
这年春天,一封密电送到前沿指挥所,署名不是别人,是周总理,电报里没写细节,只写了六个字:“速回,主席要见。”
陈赓当时腿上的旧伤没好,走路还拄着根拐,他一句没说,立刻收拾行李,转身就往回赶。
火车刚进北京站,他还没来得及换身干净军装,就看到周总理等在站台上,周总理一边和他握手,一边说:“主席要亲口跟你聊一件事。”
陈赓还没来得及问什么,就被直接送进了中南海。
中南海中,毛主席坐在院子里,身边摆着几份文件,见到陈赓,主席笑了:“腿怎么样?”陈赓拄着拐杖,嘿嘿一笑:“还能走。”
毛主席点了点头,随后说:“陈赓同志,咱们打仗不怕死,可军工这块,确实差了点。你说,要不要办所军工大学?”
陈赓眼睛一亮,原来,毛主席的意思是,要让陈赓去负责这个事情,陈赓想了想后,低头说:“我这人粗,不细致,怕干不好。”
毛主席却看着他,语气很平:“你当年不是在红军学校干得挺好?这事儿你来,合适。”
一句话,定了调,任务定下来了,可怎么干,是个大问题。
陈赓没在北京耽搁,几天后就踏上了选址之路,他走了东北、华北、内蒙古,一路看,一路记,腿伤没好,全靠一根拐杖撑着。
最后,选在了哈尔滨,理由有三个:一是,哈尔滨是当时东北工业重地,附近有重型机械厂、兵工厂,配套条件好。
二是,地大。能腾出一整片地,修一所完整的大学。三是,方便苏联专家来往,当时全国搞军工,苏联是唯一的技术来源。
这地定下来了,可问题又来了,陈赓看中的地块,是另一所大学的老校区,该校校长不愿意让,因为位置好,常理来说,谁也不想让出好地儿。
陈赓亲自上门,谈了三次,每次回来都摇头。可时间不等人,整个军工大学的筹建,就卡在了这块地上。
最后,还是周总理出面,一纸文件,两句话:“国家重点项目,优先保障。”,这才让对方点头,还派了几十号人来帮忙搬迁。
地解决了,接下来是人、钱、材料,全国刚从抗战、内战里缓过来,百废待兴,哪有什么现成资源?
可陈赓没等,他拄着拐杖就上了工地,哪儿有问题,他就去哪儿,工地上有个年轻人看他一瘸一拐,劝他:“陈将军,您腿还没好利索,别再跑了。”
陈赓笑了笑:“我不亲眼看看,不踏实。”
那年夏天,他在工地上说了一句话,后来在哈军工流传了几十年:“咱们这不是盖学校,是在种科技的根子,将来打仗,不靠这个,靠什么?”
建房子容易,找老师难,那时候,全国军工类师资,真是凤毛麟角。陈赓没别的办法,干脆亲自跑学校去“挖人”。
他去了清华、去了北大、去了交大,有些教授听说去军工大学,还有点迟疑,陈赓亲口跟他们说:“来这儿,是干一件大事。以后你会为此骄傲。”
办学靠嘴,也靠心,他说得有底气,那些教授也就留下了,苏联专家来了几十位,问题又来了。住宿条件差,水土不服,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陈赓没推给别人,自己凑办法,调集物资,改善食宿,有人问他:“陈将军,您怎么连这事都管?”
他一句话:“咱请人家来帮忙,不能让人家受罪。”
学校初具规模那年,毛主席又提了一次:“陈赓,军委现在正缺人手,你回来干吧。”陈赓笑着说:“这学校刚起步,我得等把这事儿办好。”
随后他又说:“要是可以,主席给学校留个字?”
没说“题词”,只是“留个字”,毛主席微笑着,没多说什么,便提笔写了训词,又给学校报刊题了名字,这是毛主席亲自为一所新学校题字,这种待遇,在那个年代,极少。
谁现在提起“哈军工”,都知道是陈赓一手扛起来的,后来这所学校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导弹、原子弹、卫星工程师。
那年中南海的谈话,没有录音,没有记录,只有一句话被记下来:“主席,要不,先给哈军工留点笔墨?”
“哈军工”三个字,不只是学校的名字,是那个时代的底气,是新中国科技强军的起点。
信息来源:
陈赓将军纪念馆编,《陈赓与国防科技的奠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