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20年同学聚会后才懂:为什么不要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见面

中年人的假期,往往非常忙碌。

带孩子出门旅游,回老家探望父母,难得清闲的时间还得去见见老朋友。

生活节奏快,琐事缠身,能抽出时间相聚实属不易。然而真正坐下来聊天时,便会发现拥有共同的记忆不假,但时隔多年不见,彼此之间也少了曾经的默契和共鸣。

认识很久的姐姐退休后参加毕业三十多年的初中同学聚会后,便告诉我同学聚会像见到一大群陌生人。

看到人想不起名字,听到名字记不起当年班上有没有这个人。

席间谈话内容离不开谁当了大领导、谁发了家、谁走了这类充斥着成功与落寞的话题。

一个晚上下来,她只感到一种莫名的疲惫,决定以后不再参加。

其实这几年慢慢开始不流行同学聚会了。一来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维系情谊,二来中年人忙于生活,疲于应付多余的社交。

像我这位姐姐的人不少。

不见面的人,不想再见面了。

很久没联系的人,没有必要再联系了。

不见面的关系,能维持多久?

之前看到这样一篇帖子。

一位网友婉拒了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的婚礼邀请。

因为太久没联系了。

她们曾经是很要好的朋友,哪怕毕业之后,也会抽空去对方工作的城市见面,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家乡游玩。

线下没有碰面的机会,那线上聊聊也不错。

也是在那个时候,朋友主动提出让她做伴娘。

她从来没有想过,一段关系会聊着聊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

直到这次她才发现,不联系是有原因的。

提出见面,只有她过去找人的份,一旦邀请对方过来,便总有忙碌的理由。

不找对方,对方也不会主动找她聊天。

对方的结婚消息,她是在朋友圈看到的。

本该私发给她的结婚请柬和伴娘邀请,却在婚礼前四天才发过来。

和她原有的国庆计划冲突,想了又想,她最终选择了拒绝。

即使后来对方解释是忙婚礼忙昏头了,也不懂社交礼仪,只发了朋友圈。

但她心里清楚,这段关系早已回不到以前的亲密无间。

只剩下朋友圈点赞的关系,会淹没在广告推销里,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逐渐被冲淡。

单薄的联系,无法承载伴娘这样重要的角色。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并不是地理上的远近,而是心理上的隔阂。

当生活轨迹逐渐分离,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已经意味着彼此不再是同路人。

来源:视觉中国

一段时间不见后,只剩下心血来潮的怀念,和问工作问工资问发展情况,像老家的亲戚一样寒暄。

聊天的话题难免会带着“目的”:

关心对方过得好不好;

观察这段关系能不能让自己过好。

时间的力量悄无声息,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重塑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待和需求。

很少看到情谊依旧,多是“在吗,帮我个忙”

需要更有价值的圈子,能够给家庭、事业、眼下迫切的需求带来帮助。

同时又向往纯粹的关系,没有功利企图,只有让疲惫的中年人卸下心防的时刻。

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里,交往往往掺杂着太多现实因素,纯粹的感情变得稀缺而珍贵。

关系的疏远不得不成为一种无声的常态。

生活的重心在不断变化,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接受关系的自然消亡。

或许这就是中年人的第一课,发现每段关系都有其生命周期,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

维系关系的代价,比你想象中的高

不得不承认,随着年纪的增长,交朋友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年轻时只要在一个圈子里,有共同经历和相同爱好,就能维系一段关系的稳定。

进入社会有了工作,开始担心口不择言、别人使绊子,哪怕和公司里的同事长久相处,聊天总难免有诸多禁忌。

每天都是公司、家庭两点一线,很难和他人建立不聊工作、不设防的关系。

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研究发现,想要建立稳固的友谊,需要7个不同方面的经历重叠:

说同样的语言;

在同一个地方长大;

做着相似的职业;

有共同的爱好;

拥有相似的价值观;

一样的幽默感;

同样的品位。

换句话说,越能同频,关系越长久。

谈何容易。

电视剧《人世间》中六小君子的五次聚会,就让人感到无比唏嘘。

第一次聚会时,没有多好的物质条件,几根糖葫芦和冰棍,一桌家常菜,建立起难得的情义。

那时大家还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但接下来几十年彼此际遇不同,有人步步高升,有人日子捉襟见肘。

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实问题摆在同一张酒桌上时,隐藏的比较和隔阂悄然滋生,原本简单纯粹的友情难免变得复杂起来。

最后一次间隔十年的聚会,在外地事业成功的好友吕川、向阳好不容易赶了回来。

但他们凑齐了人,也掀翻了桌子。

因为同一张桌上的国庆正面临着父亲因为住房问题到锅炉房取暖,却意外活活冻死的悲剧。

中年以后,各有不易。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重担,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实则早已被生活的琐碎填满。

到这时候,勉力维系关系不仅会消耗自己的热情,也会让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

与其权衡投入与回报,期待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

说到底,成年人的孤独离不开冷暖自知、悲喜自度,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关注。

来源:视觉中国

不再执着于挽回那些注定会消散的连接,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考虑更为紧迫的事情。

听说过一句话:

不是情淡了,只是人生奔忙;不是不想念,是肩上担子太重。

曾经的好友,如今只是各自奔波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努力生活。

也许不再见面,也许彼此惦念。

没有长久的关系,但有阶段性的陪伴

综艺节目《姐姐当家》中,王琳和玛莎重逢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

54岁的王琳在年轻的时候,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公派留学生赴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在那里她收获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和好友玛莎“像孪生姐妹一样”散步、聊天、买冰激凌,形影不离。

但通讯落后的年代,保持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业后没多久,两人便彻底失联,王琳有的只有几张和玛莎的合照。

直到30多年后的一次意外之旅——

王琳重返莫斯科,探访母校未果,临时决定第二天去另外一个城市。

凑巧的是在吃饭的时候,同行的同伴遇到了他聚会中的一个朋友,他们中断了旅程,坐下来闲聊了几句。

更巧的是,聚会上有王琳的校友,这个校友刚好认识玛莎。

于是,一个电话,再次连上三十年前的友情。

说实话,聚会和见面,对中年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当生活被柴米油盐填满,当精力被工作和家庭瓜分,人们往往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维持一段看似可有可无的关系。

也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回一段失去的情谊。

但反过来看,一个人是否知足,往往体现在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交圈。

如果抱着高期待去社交,难免会失望,总想着经营“有用社交”,也会容易忽略身边最珍贵的情感。

真正的友谊,离不开用真心换取真心,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人脉广博”。

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生活的本质并不是拥有多么庞大的社交网络,而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与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共享美好时光。

作别那些已经走散的人,也请珍惜那些让你舒服的朋友。

来源:视觉中国

(1)多经营

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段友谊能持续7年以上,它就更可能会持续一生。

社交关系就像签合同续约一样,需要定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护。

如果没有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关系便会像没有续约的合同一样,悄然到期。

(2)少期待

人和人的交往往往离不开明码标价的现实。

即使打感情牌、靠利益拉拢,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还是“对我有用”最符合生活实际。

那些能够长久留存的关系,往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刻意讨好,也不需要勉强维持。

(3)懂知足

真正的友情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有时候,拥有三两个知心朋友,胜过无数泛泛之交。

感恩每一次真诚的相处,坦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

不强求、不执着,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找到真正的安宁。

来源:视觉中国

有些人不必再见面,有些关系时间到了自会重逢。

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多年,再次相见时依然能够毫无保留地信任和理解。

一场聚会无法承载所有人的期待,一次联系或许也是重拾友情的契机。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会因为一段关系的疏远而感到失落,也不会否定任何关系的到来与重建。

不强求未来的重逢,更不辜负过去的回忆。

人生如旅,上车下车,皆是风景。

作者:微微。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美文   朋友   关系   玛莎   时间   社交   聚会   中年人   友谊   中国   精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