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误解,总觉得寺庙穷得只剩下挂满蜘蛛网的泥塑菩萨了,和尚都饿得迎风晃。
这个误解始于朱元璋。
朱元璋坐天下之前,是个和尚。他出家纯粹是为了活命。元末发生了大饥荒,民不聊生的,朱元璋家里穷,他老子好像还有俩哥哥,都给饿死了,朱元璋没办法才出家当了和尚。
通过这个细节你会发现,寺庙要比普通人家有生活保障。
历朝历代的寺庙大都是富裕的。他们拥有大片独立的田产,而且无需承担赋税的义务。运气好了还会受到王朝丰厚的赏赐。正因如此,很多人愿意出家,太平年间则能享受僧侣富裕的生活,又悠闲又自在。唐代诗人李涉曾有诗曰“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羡慕得紧。
即便是生在乱世,因为寺院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能吸引方方面面的人,南北朝时期,为了逃避乱世,很多人选择出家,以至于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景象,连帝王都艳羡不已,为此梁武帝不羡帝王之权,独羡和尚之闲,多次闹着要出家,害得大臣们每每拿了巨额钱财去寺庙里赎他,不知道给寺庙创了多少收益。
因为寺庙跟朝廷千丝万缕的关系,寺庙离开都不是普度众生安生之所。武则天的几个闺蜜都是从寺院里召来的,贪色之徒们有的是功夫来讨女王的欢心。
寺院还是权力让渡的中转站。李隆基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碍于面子,总不能从儿子的手里明抢,就安排杨胖子先出家为尼,再入宫为妃,遮个脸儿显得好看。“太真”的由头就是由此而来!
也有出于政治需要而出家的。唐玄奘取回经书,但苦于没人翻译,就广招通梵语的人才,后来相中了尉迟恭的侄子,这侄子有才但耽于声色犬马,不愿出家,三藏法师就动用皇家力量非发给他度牒,闹得很不愉快。最后还是李世民站出来说话才好使。这侄子讨价还价,说让他出家,他得带着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为了让他安心译经,唐太宗也只好答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车和尚”窥基。他后来浸淫佛经,专研佛法,成了唯识宗的创始人。
这样的和尚,成就是有的,但距离清规戒律好像很远。
正因寺庙特殊的社会地位,一般人还真当不了和尚。鲁达成为智深,也是大地主太公花了不少银子才达成的心愿,并不是住持一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啥,仅仅是证明和尚身份的那个度牒,就需要花大价钱的。
僧道的度牒,也可以视为身份证件,很难得到,像武松,虽然出家成了头陀,但他终究是个假头陀,冒名顶替的,因为他用的那个度牒,是被菜园子张青包了人肉包子的一个头陀的,说白了就是假身份证。真的?得花钱买。以武松曾经做过都头的收入,有能力买得到一个度牒吗?似乎难为武二郎了。僧道们的度牒,价值不菲。
跟鲁达武松几乎同时代的苏轼,在杭州做太守的时候,想修个大堤抵御海潮,但这是个大工程,地方政府无能为力,苏轼就跟皇帝写信诉苦。苏轼嘛,大号苏东坡,人中龙凤,写信说话不可能会直来直去的,他整封信没有一句提到修大堤的事儿,只说杭州一带寺院香火鼎盛,只是和尚太少了,忙不过来,需要扩大编制。
帝王圣体仁心,自然全部允诺,批了一百个度牒给他。苏轼就凭卖这一百个度牒的收入,修了举世闻名的苏堤!你说武松有那个收入吗?有的话就跟西门官人干到底了,也不至于被逼上梁山。
有了政策优势,再加上宗教信仰在普通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寺院自古至今都是是非之地。秉持公心的住持,能把寺院整治得富丽堂皇,四梁八柱的,稍微私心膨胀的,就施展搬运之术,中饱私囊,结局自然是“穷庙富方丈”。至于域外的豪车,本土的美女,花花绿绿的票子,价值连城的袈裟,都是身外之物,出家人么,佛祖在心中!
谁提供的?
你扫过功德箱上的二维码没?
原来我们的供奉,佛祖菩萨没动分毫,都被肥头大耳的和尚们贪了去。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