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搞了个大动作,把北京东六环的高速公路给挪到了地下,耗资125亿人民币,建成了全国最长的地下公路隧道。这事儿听起来挺牛的,但也让人好奇:为什么要把好好的高速公路塞到地底下?这125亿花得值不值?
第一部分:谁在领头干这事儿?
说到这个项目,绕不开一个人——李明,他是整个工程的总工程师。这家伙不是什么凭空冒出来的英雄,而是实打实靠本事一步步爬上来的。1965年出生在北京,李明的家庭背景就跟工程脱不开干系:他爸是搞结构设计的工程师,他妈在大学里教建筑。从小耳濡目染,他对造桥修路这些事儿感兴趣一点也不奇怪。
李明上了清华大学,学的就是土木工程。这学校在国内工程界可是顶尖的,他在那儿不光成绩好,还挺能折腾,参加过工程俱乐部,还带队设计了个小桥模型,拿了个全国比赛的奖。毕业后,他进了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从基层干起。先是搞些小项目,比如给新小区设计排水系统,后来慢慢接到大活儿。
他职业生涯有个转折点,是参与了北京地铁5号线的建设。这条线有个难点:得从故宫底下穿过去。那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动静大了不行。李明和团队想了个法子,用特殊技术把震动降到最低,保住了故宫的地面建筑没出啥问题。这事儿让他在业内有了名气,也积累了不少隧道工程的经验。
后来他还干过北京机场高速隧道、京津之间的水下隧道,啥样的地质条件都见过。到2015年东六环改造项目启动时,李明已经是国内隧道工程圈子里数得着的人物了。政府一看,这么大的工程,非他不行,就把他拉来当了总工程师。
李明在这项目里不光是挂个名,他真下了死力气。从前期规划到现场施工,他都盯着。地质复杂、地下管线多、周边全是居民楼,这些难题他得一个一个解决。他带着团队跑现场、做测试,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硬是把这事儿给扛下来了。
第二部分:为啥要把高速公路塞地下?
北京东六环这项目,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被逼出来的。东六环是北京六条环路里最靠外的一条,90年代修的时候是为了让过境车绕开市区,减轻内环的压力。可这二十多年,北京城跟吹气球似的往外扩,东六环从“郊区路”变成了“城里路”,每天车流量爆棚,堵得跟停车场似的。
这路不光堵,还占地方。高速公路两边没法儿随便过人,附近小区愣是被它劈成了两半,想串个门都得绕一大圈。地皮也被占得死死的,上面没法儿盖房子、修公园,浪费得让人心疼。再加上噪音,旁边住的人天天听着车轰隆隆,开窗都嫌吵。
政府也不是没想过别的办法。加宽路面?没地儿,拆房子成本太高还得挨骂。修高架?那噪音更大,空气污染也跑不掉。思来想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往地下挖。把路挪下去,地面腾出来,车照跑,人也能喘口气。
这个想法不是北京独创,国外早有先例,像波士顿的“大挖掘”项目就干过类似的事儿。北京政府从2000年初就开始研究这路咋改,到了2012年正式拍板,列入“十二五”规划。2015年工程启动,预算定在125亿人民币,目标是把16.3公里的路段改成地下,其中7.4公里是纯隧道部分,创下国内最长地下公路隧道的纪录。
为啥花这么多钱干这事儿?有几大理由。第一,解决堵车。新隧道每边六车道,比原来四车道宽敞多了,还没红绿灯,车流顺畅不少。第二,腾地儿。地面上的路一撤,能空出差不多28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够修公园、盖楼啥的。第三,降噪音。把车关到地底下,再加点隔音措施,地面上安静多了,住旁边的人日子好过不少。第四,城市升级。北京想当现代化大都市,这种高科技基建就是个招牌。
当然,干这活儿没那么简单。北京地下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地铁、管道、电缆,挖哪儿都得小心。地质也不省心,土层有软有硬,还有地下水,弄不好就塌方或者淹了。施工还得尽量不扰民,上面车还得跑,下面还得挖,协调起来头疼得要命。
为了搞定这些,李明团队用了俩大杀器——“京华号”和“运河号”盾构机。这俩家伙直径16米,是国内用过的最大的盾构机,能一边挖一边砌墙,一天能前进20米。机器上还装了自动导航和实时监控,挖得又准又稳。碰到软土和水多的地方,他们用“泥浆盾构”技术,拿膨润土和水的混合物稳住土层,避免塌方。
施工过程中也不是没出岔子。有回盾构机撞上硬石头,刀头磨坏了,停了好几天。李明带着人连夜改进了刀具设计,没耽误太多进度。还有一段路过河底下,水老往里渗,他们用了灌浆和防水膜双保险,才堵住漏水。安全上也没马虎,隧道里装了应急出口、通风系统,还修了个救援通道,防着万一。
这项目从2015年开工,到2024年12月完工,前后用了九年。竣工那天,隧道正式通车,算是给北京交了份漂亮的答卷。
第三部分:修完之后咋样了?
隧道一通,北京立马不一样了。原来的东六环地面部分没了,车全跑地下去,地面上空出一大片地方。政府没闲着,赶紧把这地儿改成了公园、步行道、自行车道啥的,附近居民有了溜达的地方。小区之间也不再隔着条大路,想串门走两步就到。
噪音也降下来了。以前路边噪音能到75分贝,吵得人睡不好觉。现在车在地下跑,地面上最多55分贝,跟正常说话差不多。住附近的老百姓直说舒坦,连房价都涨了点。新修的商业区也热闹起来,咖啡馆、商店开了一堆,工作机会多了,经济也跟着活络。
对开车的人来说,隧道简直是救星。六车道加上智能交通系统,堵车少了,时间省了。有人测过,从东六环一头到另一头,比以前快了三分之一。没路口没红灯,跑起来顺畅得很。
这项目还不光惠了北京。全国其他城市一看,嘿,这招挺好使,纷纷开始琢磨自家的地下公路计划。上海、广州都提了类似方案,想把地面腾出来搞建设。北京这隧道成了个样板,证明这路子行得通。
李明也没闲着。项目完工后,他升了职,当了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头儿,接着干别的基建项目。他还弄出个新方法,叫“李明法”,能省钱又环保,国内好几个隧道工程都用了。他后来还跑去讲课、开会,把经验传给年轻人,成了圈里挺有影响力的人物。
这隧道本身也没歇着,一直在用,定期维护、升级。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长久,照明、通风全是节能型的,尽量少耗电。国际上也有不少人来看,学北京的经验,工程界还挺认可这套做法。
长远看,这项目给北京带来的不只是条路。它让城市布局更合理,交通更顺,生活更好,还给别的城市指了条路。125亿花下去,换回来这些,值不值?见仁见智,但至少现在看,效果是实打实的。
北京东六环地下隧道这事儿,干得挺漂亮。从头到尾,靠的是真本事和硬功夫,不是瞎忽悠。125亿人民币砸下去,换来个全国最长的地下公路隧道,不光解决了老问题,还给城市开了新路子。李明这帮人用九年时间,硬生生把个堵得要命的高速变成了北京的新名片。这项目不只是工程上的牛,也是城市发展的牛,往后看,估计还能再牛一阵子。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