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育儿补贴,不该变成商家“涨价跷跷板”

李照东

国家育儿补贴刚刚落地,本是一张给年轻父母的“减压券”,意在降低养育成本、提振生育意愿。然而,一些奶粉、尿不湿品牌却迅速把政策信号曲解为“涨价令”,终端价一夜之间上浮10%—15%,相当于把政府发放的红包原封不动甚至加倍收回。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自嘲:“领了两千补贴,转身就被尿不湿赚走一千八。”这种“补贴—涨价”的剪刀差,不仅吞噬了政策红利,更在心理层面放大了“生不起也养不起”的焦虑,直接削弱了国家人口战略的实施效果。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偶发的市场波动,而是部分头部品牌利用渠道集中、信息不透明、产品刚需属性强等特点进行的“默契抬价”。若任其蔓延,育儿补贴将异化为对垄断利润的二次输血,阻碍人口发展战略的推进。

要让育儿补贴真正留在家庭、补给母婴,而非流入垄断利润的口袋,亟需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打造出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育儿环境。

政策应再“细”一点,把育儿补贴和价格稳控拧成一股绳。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完善的配套措施是政策有效落地的保障。将价格监管纳入育儿补贴政策体系,能从源头防范商家涨价行为;可以建立商家价格承诺制度,要求参与补贴政策相关产品供应的商家作出价格稳定承诺,明确在政策实施期间不得随意涨价;对于违反承诺的商家,应将其纳入诚信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其参与各类政府扶持项目、享受税收优惠等。这样一来,既提高商家的违规成本,也让政策形成闭环,确保补贴切实流向育儿家庭,而不是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可探索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通过政府适当补贴、企业合理让利的方式,稳定母婴产品价格。政府在给予企业一定政策支持的同时,要求企业将产品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形成良性互动,让政策红利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

监管应再“严”一点,让母婴涨价歪风在阳光下无处藏身。市场监管等部门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须主动作为,对母婴产品市场进行严格监管。要建立健全价格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奶粉、尿不湿等重点母婴产品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捕捉价格异常波动信号。一旦发现商家有哄抬物价、变相涨价等行为,要迅速介入调查,依法严肃处理;在政策实施的关键时期,应增加对母婴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的巡查频次,形成高压监管态势,让商家不敢轻易违规涨价;要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简化投诉流程,确保消费者在遇到价格问题时能及时反馈。对消费者的投诉,快速响应、认真查处、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形成消费者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让育儿市场监管更具力度和广度。

行业应再“律”一点,扛起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责任。母婴行业与家庭福祉、人口发展紧密相连,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理应摒弃短视逐利思维,坚守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母婴品牌的价格异动,不仅吞噬了政策红利,更折射出市场规则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断裂。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头制定行业价格行为规范与社会责任公约,建立母婴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诚信经营、主动让利的企业表彰推广,对违规涨价、损害行业声誉的企业实施行业内通报批评、联合抵制等惩戒,形成“守信激励、失信受限”的行业生态;企业应立足长远,清醒认识到母婴市场的根基是消费者信任,短期涨价或许能带来一时利润,但失去的是长久发展的根基。只有坚守诚信经营理念,以优质产品和合理价格赢得市场认可,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育儿补贴不该是利润调节器,而是国家人口安全的有效投资。孩子的每一口奶、每一张尿不湿,理应承载希望而非焦虑。只有打造出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育儿环境,让补贴真正转化为家庭可支配的“净收益”,才能实现从“补贴刺激生育”到“环境孕育生育”的质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育儿   日照   跷跷板   商家   政策   母婴   价格   行业   红利   消费者   企业   市场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