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售价上百万的“妻子机器人”三天售空,加上中国科学家让胎羊在人造子宫存活90分钟的消息,有人喊出“女性要被技术淘汰了”。
这些机器人能否当“妻子”,人造子宫是否能取代妈妈,“淘汰女性”的说法到底靠谱吗?
2019年日本大阪推出的“妻子机器人”火了一把。这批机器人身高一米六,能聊天讲笑话、做简单家务,30台标价120万人民币,三天就被抢空。
买家多是40岁以上的单身男性,理由很直接:“不用吵架、不用哄,回家有个‘人’等着就行。”
这背后是日本的孤独经济在发力。2023年日本婚姻登记数跌破40万对,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三成,而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5万亿日元,年增近9%。
人不愿婚恋,机器人成了填补空缺的选项。但这些机器人真能当“妻子”吗?
早2010年日本就有Actroid-F机器人,能做简单表情和互动;2017年的Erica带AI语音系统,会眨眼皱眉,被称“能补孤独感”。
可实际用起来,Erica最多陪聊解闷,复杂家务干不了,更处理不了家庭关系的弯弯绕绕。
中国机器人走了不同路。2025年春晚,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穿花袄转手绢火出圈,随后线上店9.9万的G1机器人秒空。
这机器人能走能跳,还会720度回旋踢,靠全电驱动技术实现灵活动作。但不管是日本的“聊天机器人”还是中国的“功夫机器人”,本质都是工具。
日本机器人满足最低情绪需求,中国机器人侧重服务表演,替代女性?就像说手机能替你谈恋爱,纯属幻想。
2024年夏天,郑州大学第一附院的人造子宫实验引发关注:胎羊在里面存活90分钟,还没用到体外循环设备,这在全球是头一回。
消息一出,网上吵翻了,有人说“以后女的不用生孩子”,甚至喊“人造子宫加机器人要淘汰女性”。
但搞实验的中国团队很无奈。他们花三年突破恒温控制、营养供给、胎盘血流模拟等难关,从靠ECMO辅助的第一代做到“完全自主供血+封闭环境”的第四代,目的只有一个:救极早产儿。
这些胎龄24-28周的宝宝器官没发育好,存活率低,人造子宫是模拟母体环境帮他们多发育一阵。
团队明确表示:这是“外部子宫支持系统”,跟替代生育八竿子打不着。现在连羊都养不全,更别说人了。
实验里胎羊活90分钟后生命体征下降,最终安乐死。人类怀孕要10个月,胎儿发育的复杂环境变化,现有技术根本模拟不了,就像用临时帐篷冒充高楼。
更现实的是伦理和成本问题。技术成熟得靠大量实验,动物实验已让无数胎羊牺牲,人体实验在全球道德体系里根本通不过。
美国FDA2017年就叫停类似实验,至今没松口。成本上,郑大一附院每次实验超30万,设备日耗近万元,真“造人”得几千万,普通家庭用不起。
有意思的是,中国研究团队主力是女性产科专家、护士和工程师,她们研发技术是为救孩子,却被炒作成“淘汰女性”,纯属本末倒置。
荷兰团队更直接:宣称替代自然分娩是危险的技术乌托邦,人家踏踏实实研究胎盘模拟,目标2030年救早产儿,从不搞虚头巴脑的炒作。
有人开脑洞:那如果技术再进步一些,给伴侣机器人装人造子宫,不就成“生育机器人”了?既能减轻女性负担,又能提高生育率。这想法看着美,实则全是漏洞。
一方面,技术上就不成立。机器人始终是机器人,走路都刚搞定,宇树G1能踢回旋踢已是顶尖水平,但离“照顾人”差远了;日本“妻子机器人”连复杂家务都做不了,更别说模拟情感互动。
人造子宫更别提,连胎羊都养不过3小时,要孕育人类胎儿10个月,现在看就是天方夜谭。把两个不成熟技术硬凑,就像用自行车零件拼火箭,根本不现实。
另一方面,伦理和社会问题更难解决。就算造出“生育机器人”,孩子的父母是谁?法律怎么定义?生病谁管?上学谁送?
现在生育率低,核心是成本问题,年轻人怕的是奶粉钱、学费、房贷,不是怀孕辛苦。“生育机器人”解决不了这些根本问题。
日本“妻子机器人”的买主多是“怕麻烦”的男性,逃避的是婚姻责任和摩擦。但真实家庭关系,恰恰在麻烦、摩擦、包容中建立。
靠人造子宫出生、机器人养大的孩子,缺失的何止是母爱,还有基本的社会连接。荷兰伦理学家警告:大量无家庭关系的孩子会成社会底层,价值观与常人脱节,撕裂社会。
技术能复制生命,却复制不了情感和爱。
别看网上吵得凶,真正搞技术的国家都在踏实做事。全球机器人和人造子宫研发,中国、美国、日本、荷兰走在前列,但方向从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服务人类”。
机器人领域路线分明。日本盯着情感陪伴,从Actroid-F到“妻子机器人”,主打聊天解闷,却因动作技术短板,功能仅限陪聊。
美国波士顿动力早年靠液压机器人火出圈,后来发现成本太高不实用,转向更灵活的全电驱动。
中国机器人研发很务实。宇树科技从“走路”突破,全电驱动让机器人动作灵活,春晚转手绢、回旋踢都是技术进步。
但他们不炒“伴侣”概念,把机器人用在实处:工厂扫码入库机器人效率高,医院手术机器人更精准。
今年3月就有报道,达芬奇第四代手术机器人做肿瘤切割,比医生手还稳,术后恢复更好。
人造子宫研发也一样。美国2017年搞出胎羊存活四周实验,因伦理争议被叫停,至今没敢推进人体试验。荷兰团队聚焦“胎盘模拟”,一步一个脚印,目标2030年救早产儿。
中国郑大一附院团队最实在,不搞噱头,埋头救极早产儿,四次实验投入超百万,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这些技术的意义,是帮医生手术更精准,帮工人干活更高效,帮老人解闷不孤独;人造子宫救差点保不住的早产儿,让更多家庭留住孩子。
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服务人类,弥补不足,而非替代谁、淘汰谁。
说到底,“机器人淘汰女性”“人造子宫取代妈妈”,是对技术的误解,更是对人性的忽视。
机器人再能聊,说不出妈妈对孩子的叮嘱;人造子宫再先进,给不了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安全感;技术再发达,替代不了人类情感连接。
日本买“妻子机器人”的男性,看似解决孤独,实则逃避真实关系——爱情、亲情里的“麻烦”,恰恰是最珍贵的部分。
现在技术发展是帮人类减负:机器人做家务,人有更多时间陪家人;手术机器人更精准,病人恢复更快;人造子宫救早产儿,减少家庭悲剧。
这些是好事,但不能跑偏。手机方便沟通,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拥抱;外卖填饱肚子,替代不了家人做的家常菜;技术辅助生活,替代不了人性的温度。
女性的价值从不止于生育和家务。家庭里的爱与付出,社会上的创造与贡献,靠的是智慧、情感和责任,这些技术拿不走。
机器人能扫地,却扫不了孩子打翻牛奶后的慌张与包容;人造子宫能救孩子,却给不了深夜的耐心与温柔。
日本“妻子机器人”售空、中国造子宫救羊,都只是技术发展的片段。与其担心技术替代谁,不如想想怎么用技术让生活更好,让家庭更温暖。
至于“淘汰女性”的说法?听听就行,太扯了。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