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马衷(晋惠帝)
司马衷为西晋第2位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
第一次在位:司马衷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被册封为皇太子,时年九岁。“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去世,随后司马衷正式继位,改元“永熙”,次年正月改元为“永平”,3个月后,又改元为“元康”,后又改元为“永康”、“永宁”等。
失位:司马衷在位期间,引发了“八王之乱”。其在“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被赵王司马伦篡位,司马衷从而被尊为太上皇(仅3个月), 幽禁于金墉城,受到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
第二次在位:同年,赵王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衷遂复位。先后使用“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等年号,至“光熙”元年(公元307年)去世,终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谥号“孝惠皇帝”。他的弟弟司马炽(即“晋孝怀皇帝”)即位,改元“永嘉”。
…………………………………
二、司马德宗(晋安帝)
司马德宗是晋朝第14位、东晋第10位皇帝,为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晋恭帝司马德文同母兄。
第一次在位:公元396年,晋孝武帝司马曜驾崩后,司马德宗继位, 次年正月改年号为“隆安”,立妃王神爱(王羲之的孙女)为皇后。在位期间,先后使用“隆安(397~401年)”、“大亨(402~403年)”等年号。
失位:公元404年,桓玄篡位称帝,司马德宗被降为平固王。
第二次在位:同年,桓玄被刘裕击败,司马德宗复位,年号“义熙(405~419年)”。 司马德宗在位期间,内乱频发,国势日衰,至“义熙”十四年(公元419年),司马德宗被刘裕派出王韶之勒死于东堂,时年37岁。
司马德宗死后,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改元“元熙”。
…………………………………
三、李显(唐中宗)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朝第4位皇帝,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第一次在位: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继位,年号“嗣圣”(仅1月余)。
失位:公元684年,继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其被废后的第二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七己未日(公元684年2月27日),武后改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改元“文明”,唐中宗“嗣圣”年号被废止。
第二次在位: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始变武周年号为李唐年号,但不复改元,仍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至“神龙”三年九月庚子日(公元707年10月5日), 又才改元为“景龙”。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鸩杀,终年55岁。
唐中宗被毒杀后,其第四子李重茂于“景龙”四年(710年),即皇帝位,嫡母韦皇后临朝称制,年号“唐隆”,是为“唐少帝”,史称“唐殇帝”。
…………………………………
四、李旦(唐睿宗)
李旦曾用名李旭轮、李轮、武轮,为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为唐朝的第五位皇帝。
第一次在位: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李显后,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元“文明”。
失位: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
第二次在位:公元710年,唐中宗被毒杀,李重茂即位仅一个月后,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等人,拥立李旦复位。
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8月,李旦退位为太上皇(然大权仍自掌),由太子李隆基继皇帝位,是为唐玄宗,其于同月改元“先天”。
唐玄宗“先天”二年七月(公元713年),唐玄宗诛杀了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同年十二月,改元“开元”。
“开元”四年(716年),唐睿宗李旦驾崩,年55岁。
…………………………………
五、李晔(唐昭宗)
李晔:曾用名杰、敏,唐朝第20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
第一次在位:公元888年,唐僖宗病逝后,李晔继位。 年号“龙纪(889年)”、“大顺(890~891年)”、“景福(892~893年)”、“乾宁(894~898年)”、“光化(898~901年)”等。
失位:“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发动政变,囚禁李晔,拥立太子李裕为帝。
第二次在位:次年,朱温诛杀刘季述,拥立李晔复位,年号“天复(901~904年)”、“天祐(904年)”。但李晔复位后,受制于朱温,直至“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被朱温部将所杀,时年38岁。
………………………………
六、赵构(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第10位皇帝,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第一次在位: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继位,改元“建炎(1127~1130年),建立南宋。1131年始,改元为“绍兴(1131~1162年)”。
失位:公元1129年,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立太子赵旉为帝(一般不被承认,史称“元懿太子”),改元“明受”。
第二次在位:同年,韩世忠等将领平定叛乱(即:赵旉改元“明受”仅26天后),宋高宗赵构复位,复立赵旉为皇太子,同年7月赵旉薨逝。
宋高宗第二次复位后,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颐养天年。至“淳熙”十四年(1187年)驾崩,享年81岁。
………………………………
七、朱祁镇(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6位皇帝(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两度在位),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
第一次在位: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九岁的朱祁镇继承皇位,改元“正统” 。
失位: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
第二次在位: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年号“天顺”。
直至“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朱祁镇驾崩,享年38岁。
其去逝后,由其长子朱见深继承帝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
…………………………………
九、溥仪(宣统帝)
爱新觉罗·溥仪为清朝第12位、清朝入关后第10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他是清宣宗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清德宗载湉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1908~1912年和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第一次在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即帝位(由其父摄政),次年改元“宣统”。 “宣统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其年号“宣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
失位:“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遂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宣统”年号停止使用。 此后,溥仪仍居清宫,享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
第二次在位:“民国”六年(1917年)6月底,溥仪在张勋的拥戴下,于1917年7月1日第二次登基,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史称“张勋复辟”。
12天后复辟失败,“宣统”年号再次废除。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溥仪迁出皇宫。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
第三次在位(傀儡皇帝):“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67年,溥仪因尿毒症去逝,享年61岁。
(文中内容源自网络资料,如有遗漏之处,敬请读友们多多指正和补充为谢!)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