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向韩国下最后通牒!还有5天时间,拿不出证据就是文化挪用

为了整治韩国这么多年以来,不断盗窃中国的文化去申遗的无耻行为,我们国家在今年5月30日的时候,向联合国提交了137项证据,证明韩国一直以来都在剽窃中国的文化。

联合国这次也是给韩国下达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他们在45天内拿出自证的证据,否则就认定为是文化盗窃,之前申遗成功的项目都有可能被取消,到目前为止,离最后期限还不到5天。

韩国能否拿出自证的证据?拿不出的话他们又会如何应对?

韩国这次是真摊上事儿了!

说到文化遗产,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家祖传宝贝”,越独特越好,但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对像东亚这样文化高度交融的地区来说,很多文化的起源和延续都是高度关联的。

所以当韩国一口气把很多中国的文化项目打包成自己国家的,并且还拿去申报非遗,这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强烈不满,我们都知道,韩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了,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盗窃我们不知道多少的文化遗产。

终于在今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收集了长达137项证据,打包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质疑韩国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选择性展示、刻意忽略历史溯源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韩国只讲自己版本,却从不讲历史的真相。

被点名的项目包括端午祭、泡菜文化、阿里郎民谣、农乐舞等等,这些项目原本是韩国申遗成功后的“国家门面担当”,但现在被拎出来逐条对照审查,顿时让韩国文化圈陷入巨大被动,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次态度罕见强硬,直接发函要求韩国在7月15日前提交详尽回应材料,否则将面临重新评估甚至撤销部分非遗资格的后果。

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实施以来,很少有国家在非遗项目被质疑后被要求如此严格回头审查,为什么这次教科文组织态度这么硬?原因很简单:中国这回提交的材料实在太硬核,太详实了。

韩国方面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意,媒体对此事也鲜有报道,似乎是打算拖一拖看情况,但最近,眼看截止时间逼近,韩国内舆论也开始紧张起来,尤其是学界,有不少韩国本土学者开始发声呼吁政府要更严谨对待申遗历史,不要因早期操作不规范而丢了国际信誉。

其实这不只是一次文化危机那么简单,非遗申报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谁能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谁就能占据文化软实力的高地,如果韩国无法解释清楚申遗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不仅可能失去几个非遗项目的认证,更会影响国际社会对其文化诚信度的评估。

铁证如山

中国这次提交的137项证据,不是简单地说这些项目都是韩国抄袭来的,而是用严密逻辑和对照资料,指出韩国在申遗时忽略了关键的历史事实。

例如“江陵端午祭”,韩国申遗时强调这是一种与朝鲜山神信仰相关的节日仪式,但中国学者查阅宋代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元代的《高丽史》,发现早在中国端午节流行的时期,高丽就已有模仿性庆祝活动,甚至连划龙舟、戴香囊这些细节都非常接近。

又比如泡菜文化,中国研究人员不仅追溯到明清时期山东、东北的腌菜传统,还通过微生物基因检测发现,韩国传统泡菜与山东辣白菜的菌群相似度高达88%,不仅如此,在1910年代的《每日申报》(韩国老报纸)中,也曾刊登文章称仿燕京腌法者为正宗,这说明那时候的朝鲜人并不讳言他们的腌菜技艺部分源自中国北方。

再来看阿里郎,这首广为传唱的民歌被韩国视为“民族灵魂”,但中方研究者翻出20世纪初在中国延边流传的版本,不仅曲调一致,歌词中还保留了早期汉语词汇混杂的痕迹,这说明“阿里郎”并不是单一文化产物,而是在边疆民族互动中共同演化出来的音乐表达形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要知道非遗的初衷是保护多样性,而不是让两个国家争的头破血流,中国在这次材料中反复强调一点:文化本身是流动的互动的,但这种互动不该被抹去,尤其是当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跨国流传,多地演化的结果时,越是强调独占,就越容易陷入历史误读。

文化的底线必须守住!

人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然而放眼当下,一些国家却将文化当作可交易的资源,只要愿意就能将某种传统技艺包装成短视频,换个名称改个背景,就打上“世界非遗”的标签进行推广。

对于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国家来说,这种现象无疑敲响了警钟,文化虽然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但绝不能被随意篡改或滥用,也不是任人改编的公共素材。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财经   联合国   最后通牒   韩国   天时   证据   文化   中国   文化遗产   项目   国家   阿里   泡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