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正文《投资,我还来得及么?》
一个小时前,我分析了西贝到底贵不贵,我把西贝卖的究竟是什么,拆解的很清楚。
有些妈妈读者就留言说,苦也,苦也。
苦什么呢?苦于带着1岁的宝宝,吃了2岁的西兰花。
这种问题,我的看法始终不变。
消费者需要的既不是老罗式的拱火,也不是伪善的安慰,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知情。
你知不知道每一种餐厅人家卖的是什么?以及你的钱买来的是什么?
这是重点。
你知道,你才有选择权,你不知道,你当然会有受骗的感觉。
我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我把你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你。
十几年前,还在给人家打工的年代里,有一次我和客户派来出差的产品经理,在西贝吃饭,晚上俩人随便吃个加班餐,回头还要回公司对方案。
餐桌上,他就发感慨,说,中国人其实不差钱的,差什么?
差吃一口好的,吃一口放心的。
西贝就是抓住了这个市场痛点,立起来了。
然后我们就聊起了这个商业模式。
隔壁桌,很年轻的两口子,带着个孩子,看一些细节,很像是蓝领劳动者。
怎么看的?看手。
我看到隔壁桌那个女的,那个妈妈,手很大,关节粗,肤色黑,一看就是干过活的。
那两口子跟孩子聊什么呢?
年代太久,原话记不清了。大体的意思是说,西贝营养又健康,你看,很多有钱的叔叔阿姨都来吃,有钱人嘛,肯定吃好的呀。
那么爸爸妈妈虽然没钱,也带你来吃,就是希望你营养又健康,将来和这些叔叔阿姨们一样,也能天天来吃西贝.......
甭管我翻译的准不准,大体上隔壁桌就这么个意思。
我当时脑子里就在想,这他喵的也太扯了,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误解。
十几年前,那个和我一起吃饭的客户方的产品经理,他说中国人不差钱,差好的食品。
西贝提供了这种好的食品,这种放心的,营养健康的食品,这句话的前置条件是什么?
是出差,是加班。
在这个前提下,说你好。
他说的这番话其实和于东来是一个意思。
于东来不是在力挺西贝与海底捞,于东来的原话是说,像我这种跑码头,住旅店的商人,我四处奔走,我在外地没有了解的当地餐厅,我不敢随便乱吃,我怕万一踩坑拉肚子。
而西贝,海底捞这种连锁品牌,他们卖的是一种下限。
他能够上餐快,他每家店都是一个味道,不会高低不平,他的采购是统一标准。
他解决是这个市场痛点。
也就是说,在更早的年代里,在2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里,像我们这群成天跑码头,住旅馆的苦命出差人。
我们能吃什么?
我们只能吃麦当劳,肯德基。
如果一个月吃了30天麦当劳,实在受不了了,就得冒险去踩坑,去挨个苍蝇馆子试过去。
西贝,海底捞这种,是第一次给我们这种苦命的出差人,在异地提供了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的中式工业化餐饮的选择。
于是我们相对于自己既往的,不堪的那些年,感叹了一声,真是营养又健康。
理解了吗?这件事,这句话,打十几年前来的。
是有场景的。
而之所以说它不贵,或者说贵也无所谓,中国人不差钱,差一口好的,也是有背景的。
这个背景在于我们这些苦命的出差人,都是报销的。
报销制度下的贵不贵和你自费是不一样的。
我每人每餐报销额度如果是80,你西贝卖40我也觉得不贵,你卖80我也觉得不贵。
对我没区别,因为是报销的,你卖40,我自己也没好处呀,我拿到的发票也只有40呀。
所以你顶格,顶着各个主要企业的出差报销标准来制定价格,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他多赚钱,就可以多投流,多推广,多铺开,于是更多城市就有了西贝的门店。
最终还是便利了这些苦命的出差人。
这就是个商业游戏,但这个商业游戏一旦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就变了。
昔日苦命的出差人的那句感慨,成了他们餐厅的背书。
很多像十几年前那对蓝领夫妻一样的,也许是服务员,也许是洗车工,也带着孩子去体验,所谓的“营养又健康”。
发现问题了么?
大家理解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苦命的出差人只是没得选,我没时间等慢腾腾的出餐,我也没机会了解什么餐厅性价比高,何况我是报销的。
我是跟自己20年前的出差吃饭难比较,说他营养又健康,又不是替它背书,说它真的是营养餐了。
可是很多无知的家庭,踮起脚,带着孩子都要去体验这份班味。
人家LV卖双鞋,是走红毯用的,平日里穿,能不脱胶么?
明星穿LV,那是收了推广费,你穿LV,你就能成明星了?
大厂苦命的码农吃西贝,那是因为加班没得选,你跟着体验班味,就能考进清北?就能进大厂了?
这个世界太魔幻了。
消费者是不知情的,你指望商家自己解释误会,是不可能的,人家巴不得更多人来体验,哪怕是出于误会。
你随便找个大厂,问问他们的员工,什么情况下会带孩子也去体验自己的加班餐选项之一的西贝?
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今天看电影,或者玩什么,有时间限制,要求出餐快。
自己熟悉的餐厅,距离这里远,附近没啥好吃的,那要不吃西贝吧。
反正爸妈加班时天天吃这个,总归不会拉肚子。
看到了吗?自费吃加班餐,就这个场景是合适的。
太多人误解了那个有前提限制的营养又健康,变成了慕名前来。以至于吃了之后觉得又贵又难吃。
餐饮消费者是这样,金融消费者,更是这样。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研究每一种投资策略背后的,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愿意放弃什么。
他们不去研究的,他们只会慕名前来。
俗称巴菲特是怎么怎么做的,巴菲特是价值投资,所以我只要按照价值就可以决策了。
那你就跟当年那对蓝领夫妻把人家苦命出差人的加班餐当成你理解下的营养又健康是一样的。
一样荒诞。
巴菲特早年是买公司的,我知道怎么开公司,我知道这家公司开不好的原因是人事管理问题,还是产品路线问题。
我把公司买下来,我干预经营,把它调整好,它利润大幅度上升,股价也就随之大幅度上升,我投资就盈利了。
来,扪心自信,你知道怎么调整一家公司么?
那你怎么学他?
巴菲特把他熟悉的那些行业里的公司,拆拆装装很多年了,他像个老船匠,他知道怎么评估一艘船的价值。
你知道么?
你对那些个公开财报的解读,就跟你对营养又健康这句话的解读一样,太表面了。
你对前世今生,因果联系都不知道,你怎么算出来正确的价值?
芒格买阿里,从200多买到100多,最后在100多割肉,看到了么?换个行业,大师自己都算不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人,都是金融消费者,因为你在我那天讲的投资人的七个阶段里的前两层里面打滚,死活不肯开眼看第三层。
你只有愿意去接触第三层,你才能看明白每一个投资策略的所谓营养又健康背后的故事。
你通过这个,才可能知道人家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抄作业是没意义的,人家为啥这么做作业,什么情况下才会做这个选择本身,才是有意义的呀。
所以投资人的第三第四阶段,这些叫知情权。我给你把不同情况下,背后的决策依据开源了,这个叫知情权。
知情权从来就在那里,无非你想不想要它。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正文《投资,我还来得及么?》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