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生娃了?上海一产科医生称: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1个没有

文|碧落千山

编辑|可口枫达

“我又不用养孩子这种‘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个几万块的包吃个几千块的饭了?”

在不少冲动消费话题的帖子下,这样的发言屡屡获赞,虽说这话是挺难听,但也确实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心声:孩子是真没人愿意生了!

眼见出生率持续下降,不少行业也是大厦将倾,什么幼儿园接连倒闭啦,儿童用品卖不出去啦都是小意思,就连产科大夫都开始哀嚎了。

从10年前产房人挤人,一晚上做八台手术,到如今医院空荡荡,这群年轻人到底为什么死活不生孩子了?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澎湃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官网】【界面新闻】(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从“婴儿潮”到“婴儿少”

曾几何时,中国的产科是另一番景象,甚至有上海医生表示,2014年的一个夜班她做了八台剖腹产手术。

当时的选择性剖腹产还比较常见,加上生育政策调整后积累的生育需求释放,那几年的妇产科堪称医院里“最热闹”的科室之一。

变化悄然而至,如今四川一个小县城的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这个人口不足五十万的县城,活产婴儿数在三年间下降了近三成。面对持续减少的孕产妇,当地三家医院正考虑将相关科室资源整合——毕竟,分开来看,每家医院的产科都“吃不饱”。

产科的空荡很快传导至幼儿教育领域。曾经“一位难求”的幼儿园,也开始感受寒意。

敬园长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年,她所在的集团曾经拥有十二家幼儿园,如今只剩下四家还在运营。“最鼎盛的时候,家长需要提前一年排队报名,现在我们的老师要出门发传单了。”

她翻看着手中的财务报表,眉头紧锁。为了维持运营,她已经背上了不少债务。

“有时候路过那些已经关闭的园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敬园长苦笑着说,“从前我们挑学生,现在学生挑我们。”

幼儿园的“关停潮”也不是只出现在小城市。数据显示,各地的幼儿园数量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调整。曾经遍地开花的幼儿教育机构,如今也是遇到了行业洗牌。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数字变化——孩子变少了。

年轻人的“理性计算”

面对生育问题,当下的年轻人展现出前辈们少有的清醒与理性。

“在北京,养孩子的成本足够我买一辆豪车了。”有网友半开玩笑地算了一笔账:从孕期检查、分娩费用,到之后的奶粉、尿布、早教班,再到未来的教育投入,简直是个无底洞。

不少媒体都曾经发文,指出经济压力是年轻人考虑孩子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困难。在买不起房子养不起孩子的压力下,许多年轻人选择了“谨慎生育”。

但这并非全部真相,不少夫妻明明工作也稳定,两人年薪加起来不算低,却依然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

“我们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想等准备更充分的时候要。”做父母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还包括他们的心理准备、时间投入。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许多夫妻倾向于等等再说。在通辽市的相关调研中,“已婚未育”群体中超过六成表示有生育计划,但大多数人选择在一年内实施。

这说明很多夫妻不是不生,而是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我们养孩子和父母养我们是两码事。”有些年轻人直言,“他们那时候觉得孩子不死了就行,我们考虑得更多:孩子的心理健不健康、教育路径怎么规划、能不能给他足够的陪伴……”

这种变化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共鸣。一则“结啥婚?我连猫都养得磕磕绊绊”的调侃获得数万人点赞,背后折射的正是年轻人对责任的重新定义。

在寒冬中寻找春天

面对行业变局,从医疗机构到教育机构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一些产科开始拓展服务范围,转向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产后康复、高危妊娠管理、心理咨询等服务逐渐成为产科的新增长点。

不少医院的医生已经不能只埋头做手术,他们现在更像是一个健康顾问,从孕前指导到产后恢复,提供全流程的服务。

在幼儿教育领域,变革更加多样化。有些幼儿园的园长开始“二次创业”,除了继续经营剩余的幼儿园,他们还尝试开拓托育服务,招收1-3岁的幼儿。

托幼一体化也算是可行的出路之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师资,另一方面也能为幼儿园储备生源。

在深圳,一种“老幼共托”的新模式正在探索中。同一个社区里,长者服务站和托育园比邻而居,既节约了运营成本,又缓解了家庭对“一老一小”的照护压力。

有时候老人会过来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的笑声也让老人们开心。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种代际融合的模式意外地收到了好效果。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应对。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包括育儿补贴、托育服务支持等。

“有政策当然不错,但总不能为了这事就生个孩子。”一位年轻妈妈表示,“我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买到放心奶粉、请不请得起保姆、孩子以后上学方不方便。”

不过其实补贴还是颇有成效的,11月9日的一场调查表示,在内蒙古通辽,已经有家庭提升了生育一员,改变尽管微小但已然发生。

在专家看来,低生育率的趋势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逆转。日、韩等国的经验表明,生育补贴等措施在短期内可能刺激生育,但长期效果还要再看看。

“根本出路在于创造一个对育儿更友好的社会环境。”一位人口学家指出,“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总有人会愿意接受自己的生活出现一个孩子,毕竟新生命的到来总是令人期待的。

结语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生育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列出养孩子的巨额开销,也有人分享为人父母的快乐。

生育率下降不是一场危机,而是一个转折点。它让不少人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家庭的意义,以及什么样的环境才真正适合孩子成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官网】【界面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育儿   产科   上海   晚上   医生   人生   孩子   幼儿园   年轻人   园长   生育率   医院   教育部   信源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