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浑浊的黄河水裹挟着汛期的洪流,在滨州龙王崖黄河岸边的沾临黄河特大桥施工平台下奔涌。时任项目经理蔺鑫磊望着即将顶推的巨型钢梁,神色凝重:“单节段最大重量410吨的钢混组合梁,受黄河下游‘地上河’不通航制约,不具备水上运输条件。按传统工艺需在桥位处搭建大型厂房组拼,配置500吨级运输及吊装设备,若无法突破技术瓶颈,项目进度将严重滞后。”

黄河流域桥梁建设长期面临“汛期施工难、大跨度运输贵、质量控制难”3大痛点。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沾临黄河特大桥全长4630米,是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更是连接山东黄河三角洲与济南都市圈的交通“咽喉”。主桥为双塔双索面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主跨442米,是黄河下游跨径最大的桥梁,采用全预制拼装结构,共设钢混组合梁节段80个,单节段最大重量达410吨。传统施工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更面临汛期施工的安全风险,难以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项目前期策划阶段,技术团队曾论证“钢梁顶推+桥面板后装”的传统施工模式,测算显示工期需长达3年,且桥面板开裂率高达20%;若采用工厂整体叠合方案,400余吨构件的运输对道路、设备及预制厂规模要求苛刻,成本与安全风险将陡增。项目策划会上,经营人员对照成本测算表直言:“仅运输设备租赁费用,就将超出预算1倍。”
为破解困境,技术团队连续7天闭关研讨,8版方案草图接连被推翻。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王东伟带领团队在黄河地形图与施工图纸间反复推演,核心需求明确指向两点,既要避开汛期洪水对施工的影响,又要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突破口。最终,“化整为零、现场组装”的思路应运而生,将钢梁分解为最大仅60吨的模块,在桥位旁搭建“拼装叠合区”和“现浇养护区”,实现流水线组装后再进行顶推施工。经过3个月的深化论证,“先叠合后顶推”的全新工艺正式成型,即采用全断面顶推施工方式,一次性完成桥面板和钢结构的安装,实现左右全幅一体顶推。

工艺方向确定后,精准控制成为关键难点。钢边箱与桥面板的拼接缝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以内,常规螺杆调节法需反复调试,效率低下。同时,首轮试顶推时曾出现链条断裂问题,大吨位拉拽因重心靠上易引发滑移倾覆,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技术团队继续开展专项攻关,创新将坦克链改为滑靴滑移,将24辆滑移小车连为整体并引入可调节斜拉杆,通过BIM建模推演保证受力连续稳定;研发“不均速顶推”与“横向纠偏千斤顶”组合技术,搭配信息化同步控制系统,实现毫米级位移控制。此外,项目搭建信息化“安全网”,在导梁及各步履千斤顶位置安装远程无线摄像头,结合北斗卫星定位、无线传感器及顶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支反力、油压等关键数据,实现施工与PC、手机端无缝互联,消除视觉盲角与安全隐患。
系列创新举措带来了显着成效。原本需百米长专用通道运输的钢梁模块,如今普通平板车即可轻松转运;通过流水线作业与工艺优化,单轮次顶推时间由设计的30天缩减至15天,最终项目提前半年实现合龙。成本控制方面,仅省去大型喷砂厂房建设及重型设备租赁费用就节省数千万元,有效规避了预算超支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首次在黄河流域采用UHPC无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板,该材料厚度较传统盖板减少五分之三,强度提升3倍,配合90度高温蒸养预制工艺及生物质燃料应用,既提升了结构耐久性,又实现污染“零”排放。
这项集全断面顶推、UHPC材料应用与智能化管控于一体的创新技术,不仅成功破解黄河大跨度桥梁建设难题,更成为行业标杆。该技术已斩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形成一套完整的工法体系,在苏州星港街北延工程、杭徽高速改扩建项目等工程中推广应用。

站在竣工的大桥上,王东伟与技术团队望着奔流的黄河感慨万千。项目团队不仅完成了黄河之上的全新跨越,更为黄河流域桥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杨智勇 赵亚京)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