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访问团,国王携家族三百多名成员访问中国,在中国生活至今

最近,外国国王挺喜欢来中国。

先是西班牙国王访华,接着“不爱出远门”的泰国国王也来了。

这就让人想起了600多年前的那场国事访问,访问团人数竟然超过三百四十人。

这在今天看来都匪夷所思,要知道,现在国家元首出访,随行人员通常也就几十人,顶天了百来号人。

而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来自菲律宾的苏禄国,国王巴都葛·叭哈剌直接带着“半个王室”来了。

这支队伍里有什么人?

除了东王巴都葛·叭哈剌本人,还有西王、峒王,以及他们的王妃、王子、大臣、厨师、马夫、翻译……

浩浩荡荡三百多人,几乎是把整个国家的精英层打包,坐着大船,漂洋过海三个多月,一路向北,目的地只有一个——南京。

这事儿发生在明朝永乐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417年。

那时候的明朝,在朱棣的治下,国力鼎盛,郑和的宝船舰队七下西洋,所到之处,无不展示着天朝上国的繁华与强大。

苏禄国王正是听闻了郑和船队的描述,对这个东方大国心生向往。

他来的目的很直接:

成为明朝附属国,打开贸易通道,顺便学习先进技术。

说白了,就是想跟着“大哥”混,求发展。

面对如此庞大的、诚意满满的访问团,明成祖朱棣龙颜大悦。

这不就是他想要的“万国来朝”的盛景吗?

朱棣当即下令,必须用最高规格接待。

礼部尚书亲自出马迎接,安排国王们住进专门接待顶级贵宾的“会同馆”,沿途驿站好酒好菜伺候着。

到了北京,宫廷宴会更是极尽奢华,烤全羊、烧鹅、鱼翅,用的餐具全是官窑青花瓷。

苏禄东王献上了土特产:

一颗五两重的大珍珠、完整的玳瑁壳、香料。

朱棣的回礼则尽显大国风范: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无数的丝绸锦缎和粮食药材,价值远超贡品。

不仅如此,朱棣还正式册封东王为“归义王”,这等于是在官方层面确立了明朝与苏禄国的君臣地位。

葬在中国的外国国王

朱棣和他的大臣们想的不是去占领苏禄国的土地,而是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让你心甘情愿地来学习、来交往,成为这个文明圈的一份子。

这是一种“以德养人”的模式,核心是文化感召力,而不是武力征服。

你来了,我盛情款待;你走了,我厚礼相送。

你愿意学习我的文化,我倾囊相授。

苏禄东王在北京游览了紫禁城、天坛,惊叹于建筑的宏伟,甚至让随从画下图纸,准备回国仿建。

朱棣对此不仅不保密,反而乐见其成。

这种模式的底层逻辑是“天下观”,即视天下为一个以中原为文化核心的大家庭。

家人之间,讲的是“礼”和“义”,而不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武力胁迫。

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将外族视为“野蛮人”,需要被“开化”或奴役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将这种独特的交往模式推向了极致。

访问团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天后,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走到山东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然病倒。

可能是水土不服,加上旅途劳顿,尽管当地名医全力救治,国王还是不幸病逝。

他临终留下遗愿:希望能安葬在中国。

朱棣听闻噩耗,悲痛万分,他没有丝毫推诿,立刻下了三道旨意:

第一,以亲王的规制厚葬东王;第二,他亲自为这位异国君主撰写碑文;第三,派遣礼部尚书吕震亲赴德州,主持葬礼,并为东王修建陵墓。

一座带有石人、石马、牌坊的王陵在德州拔地而起。

朱棣用最隆重的仪式,告慰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他的做法超越了简单的外交礼节,更像是在安葬一位家人。

在中华大地开枝散叶

故事到这里,本该画上句号。

但东王的家人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东王的长子都马含遵循继承法,回国继承王位。

而东王的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以及部分随从,决定留在中国,为东王守墓。

这个请求再次被送到朱棣面前。

朱棣不仅批准了,还下旨优待他们:划给他们二百多亩祭田,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给他们盖房子,还派了太监协助管理陵墓。

这等于给了他们一张在中国永久居住、衣食无忧的“绿卡”。

从此,这群来自热带岛国的王室成员,开始在华北平原上扎根。

起初,语言不通,饮食不惯,但周围的德州百姓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包容。

他们慢慢学会了汉语,穿上了汉服,并与当地人通婚。

为了更好地融入,王妃给两个儿子取了汉姓:“安”和“温”,寓意着平安和温和。

德州北营村的安、温两大姓氏,就此诞生。

这一守,就是600多年。

从最初的十几人,繁衍到今天遍布各地的数千名后裔。

他们家家户户的家谱上,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自己是苏禄国王的后代。

他们的户籍是汉族,说着一口地道的德州方言,生活习惯与周围的邻居无异,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

每年清明节,安、温两姓的后裔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到苏禄王墓前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这个传统,历经明、清、民国直到新中国,从未间断。

苏禄王墓也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出资修缮保护。

这段历史并非尘封的故纸堆。

它依然在今天的中菲关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菲律宾的苏禄苏丹后裔曾多次专程来到德州“寻亲祭祖”。

德州的安、温两姓后裔,如第十七代孙安砚春、其子安磊等人,也成为了讲述这段历史的义务讲解员和文化研究者,他们是连接两国友谊的“民间外交家”。

参考资料:

一段中外交往史:苏禄国王访明成祖逝于德州

2010年02月26日 14:24 齐鲁晚报

山东探访苏禄王后裔:守陵600年,愿为中国平民,盼架友谊桥梁

新民晚报海外版 2017-09-16 10: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历史   中国   访问团   国王   成员   家族   德州   明朝   后裔   王妃   菲律宾   北京   礼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