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走私链调查:背后勾结、转运、伪报,细节惊人曝光!美媒发愁

5月9日,深圳召开闭门会议,把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最高法、最高检全喊到一块,只为干一件事:掐死战略矿产的走私链。

原来早就憋着要动手了,虽然消息没铺天盖地地报,但懂的人一下就看出来了:这是要动真格了!

«——【·七部委齐聚,剑指走私链·】——»

这场会议的背景直指一个尖锐问题:随着中国对镓、锗、锑、钨和中重稀土等战略矿产实施出口管制,一些境外实体与境内不法分子已开始勾结,不断翻新走私手法,试图规避国家监管。

作为中国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出海门户,深圳长期以来就是技术和物资流动的枢纽,同时也是走私分子觊觎的热点地区。

在这里部署专项行动,既是直击问题核心,也是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

这次专项行动针对的核心是三种主要走私手法:伪报瞒报、夹藏走私和"第三国"转口

伪报瞒报是最基础的规避手段,走私者通常在货物申报环节做文章,将稀土等战略物资伪装成普通商品,或大幅降低申报价值与数量。

一些团伙甚至开发了专业的伪造单据技术,使得假单据几乎与真单据无异,增加了海关查验的难度。

夹藏走私则更具隐蔽性,不法分子会将稀土材料隐藏在合法出口货物中,或改变物品物理形态以逃避检查。

有些走私团伙利用特制夹层容器藏匿稀土材料;更有甚者将稀土粉末伪装成普通工业原料混入其他货物中出境,规避监管。

"第三国"转口则是近年兴起的高级走私模式,也是最难监管的环节。

走私网络先将战略矿产出口到管制较松的第三国,再从那里转运至最终目的地。

这种手法通常涉及多国多地,形成复杂转运链条,大大增加了执法难度。

例如,部分稀土材料先从中国出口到东南亚或中亚国家,再经多次转手最终抵达美国或欧洲市场,层层转包使原产地信息逐渐模糊,最终成功规避出口管制。

面对这些精巧的走私手法,中国政府如今已经有了系统性应对策略。

深圳会议明确了四个关键工作方向:强化源头管控,形成打击合力;完善行刑衔接,加快办理违法案件;提升执法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加速执法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

源头管控是遏制战略矿产非法外流的第一道防线。

执法部门将对稀土全产业链实施监管,从矿山开采、加工厂到物流环节,建立全链条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流向。

行刑衔接的完善则是为了提高打击效果的持续性和震慑力。

会议强调要加快办理并公布一批典型违法出口案件,深挖幕后黑手和走私网络。

这不仅是惩处当前违法行为,更是通过典型案例震慑效应遏制类似行为蔓延。

执法力量的配备和能力建设是行动成功的基础保障。

战略矿产走私往往涉及高科技手段和国际网络,要求执法人员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会议对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走私手段。

最具前瞻性的是执法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执法部门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异常交易、可疑货运和潜在风险,实现对走私行为的精准打击。

同时,跨部门、跨区域的执法协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得到强化,形成全国一体化打击网络。

此外,会议还特别强调了与港澳海关的执法合作,表明这场打击行动不仅局限于内地范围,而是构建覆盖全国、联通国际的执法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战略矿产安全的坚定决心。

«——【·稀土管制升级,步步为营的战略部署·】——»

回溯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看到一条战略升级轨迹。

2023年,中国开始对镓、锗、锑等关键战略矿产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元素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命脉所在——镓用于芯片制造,锗是光纤通信关键材料,锑则在军用装备中不可替代。

2024年底,中国将超硬材料和石墨等军民两用物项纳入管制范围。

特别是石墨,作为电动车电池核心材料,直接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这一轮管制扩展体现了中国对战略资源系统性管控思路。

今年2月,钨、碲、铋、钼、铟五种金属相关物项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其中钨在军工领域应用广泛,是制造穿甲弹等武器的关键原料。

到了上个月,中国管制措施升级至新高度——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元素是高端电子设备、精密仪器和军工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管制措施的出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从最初的单一品种管制到全品类覆盖,从对美国的针对性措施到全球性出口许可制度,中国在稀土管控领域展现了高超的战略规划能力。

管制效果也立竿见影——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锑和锗的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57%和39%,全球高科技产业链正因此经历深刻调整。

中国稀土管制措施与美中贸易战的时间线高度重合,每当美国对华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后,中国几乎都会以稀土等战略资源管控作为回应。

2023年美国拜登政府扩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后,中国立即严控相关军民两用物项对美出口;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对等关税",中方随即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

这种时间上的精确对应,清晰展示了稀土作为贸易战中重要战略工具的角色

稀土之所以成为有效反制工具,关键在于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根据《经济学人》统计,在13种军工"战争关键矿物"中,中国占据8种50%以上产量。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稀土的控制不仅限于开采环节,在加工和精炼领域几乎形成垄断优势——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0%以上,但精炼供应量比例高达92%

这形成了"挖在他国,精炼在中国"的全球分工格局。

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直接点明了这种依赖关系的风险:如果中国仅将镓和锗出口全面禁止,美国GDP就可能减少34亿美元

即使这些矿物只占产品价值一小部分,失去获取渠道也可能给整个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这种依赖关系使稀土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博弈中的"王牌"。

«——【·断链之忧,美国国防工业的脆弱性·】——»

中国对韩国企业的警告直接暴露了美国国防工业致命弱点——对中国稀土的严重依赖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0年至2023年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

这种依赖关系在高端武器系统中尤为明显,美国国会已意识到这一风险。

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第889条款规定,到2026年禁止在敏感防御系统中使用中国稀土

然而,这一规定落实面临巨大挑战,因为美国国内稀土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需求。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直言,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已面临产能有限和扩产困难问题。

中国获取先进武器系统和装备的速度是美国的五到六倍

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稀土供应中断只会扩大差距,让中国能比美国更快增强军事能力。

更令华盛顿担忧的是,目前美国境内没有重稀土分离加工能力

虽然相关能力发展正在进行,但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数年时间。

这意味着,即使美国立即启动全面稀土产业振兴计划,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面对日益紧迫的稀土危机,美国政府已启动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

国防部在2024年《国防工业战略》中设定雄心勃勃目标:到2027年建立能满足所有美国国防需求的完整矿产到磁铁供应链

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2020年起已投入超过4.39亿美元支持国内供应链建设。

2020年,五角大楼通过国防生产法向MP材料公司提供960万美元,用于在加利福尼亚州山口建设轻稀土分离设施;2022年又追加3500万美元用于建设重稀土加工设施。

这些设施将是美国国内首个完全整合稀土供应链的项目,从山口的采矿、分离和浸出,到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精炼和磁铁生产。

然而,即使这些设施全面投产,MP材料公司到2025年底也只能生产1000吨钕铁硼磁体——不到中国年产13.8万吨的1%

这种产能差距清晰说明了美国在稀土产业重建道路上的艰难处境。

更棘手的是,稀土产业投资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环保要求严格,使快速扩产变得极为困难。

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也给潜在投资者带来短期不确定性——像这样的大型投资不能仅靠可能被下届政府撤销的行政命令支撑,项目实施需要多年时间,而政策环境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财经   稀土   惊人   细节   中国   美国   管制   战略   矿产   材料   国防工业   精炼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