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西城区广外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以下简称“困服所”)的社工们日前收到一份特殊的“感谢礼”——7岁的小佟用刚学会的生字写下了“谢谢”二字。这个被多重疾病困扰、曾错失入学机会的孩子,在社工的帮扶下,不仅顺利踏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其家庭也通过低保、专项补助等政策支持,卸下了沉重的经济包袱,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这场跨越数月的爱心帮扶,始于广外街道困服所今年开展的2025年新申请低保家庭入户核查工作。社工们在走访中发现,小佟一家的处境远比资料上更为艰难:小佟5岁时被鉴定为多重二级残疾,同时罹患I型糖尿病,每日需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因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入学;家中还有年幼的妹妹需要照料,母亲为专职照顾小佟被迫放弃工作,全家生计仅靠父亲岳某作为普通工人的微薄收入支撑,四口人挤在狭小的公租房内,小佟的医疗费和妹妹的教育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不能让孩子的未来被困境困住。”小佟家的情况牵动着社工们的心。困服所迅速组织专题研讨,为其量身定制了“一户一策”的多元帮扶方案,从物质保障、资源链接到心理疏导等多管齐下。
精准落实政策是帮扶的第一步。考虑到小佟父母对救助政策不熟悉,社工们全程“手把手”指导,详细讲解低保申请流程、所需材料,实时跟进审批进度,最终成功为该家庭办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其基本生活筑牢“安全网”。
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社工们将重点转向小佟的健康与教育。他们积极对接西城区民政局儿童福利科、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联合社区工作人员重新梳理材料,严格按照流程为小佟申请贫困家庭重病残疾儿童生活费,最终成功获批,为其后续治疗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针对小佟的入学难题,社工们多方调研特殊教育资源,反复与辖区特殊教育学校沟通政策细节,精心规划入学路径,最终促成小佟在今年9月顺利入学,圆了孩子的求学梦。
物质帮扶之外,心理关怀同样不可或缺。社工们每周定期上门,与小佟父母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压力与困惑,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一家人释放焦虑。如今,曾经愁眉不展的父母逐渐变得乐观,家庭氛围也愈发温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李涛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