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辫子”有多脏?英国女子:恶心到吐,看到了都吃不下饭


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一纸剃发令,把汉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炸了个稀碎。

当时满人要求所有男性剃光前额头发,后脑勺留一根细长的辫子,形如老鼠尾巴,江湖人称“金钱鼠尾”。

这可不是为了时髦,而是满族人在东北打猎时发明的实用发型,剃光前半截头发能防冻,辫子盘起来还能当枕头用。但对汉人来说,这辫子简直比挨刀还痛苦。

江阴城的老百姓为了不剃头,硬是和清军死磕了81天,最后全城只剩53个人活着。

到了乾隆年间,辫子悄悄“进化”了。后脑勺的头发越留越多,从“鼠尾”变成“猪尾”,最后直接升级成半秃瓢配大粗辫子。为啥?北方冬天太冷,光溜溜的脑袋扛不住寒风,老百姓自发搞起了“发型改良运动”。

不过辫子越粗,洗起来越要命。普通人家一年洗不了两回头,全靠草木灰水搓两下,那味道酸爽得连自家狗都躲着走。

不是辫子简直就是“生化武器”

您要是穿越回清朝的菜市场,可得提前备好防毒面具。满大街的辫子,简直就是行走的“臭气弹”。

英国传教士麦罗德在日记里写:“那些辫子油腻得能炒菜,混着汗臭和头皮屑,闻一口三天吃不下饭。”

有位英国女士更惨,她请清朝商人来家里谈生意,结果对方甩辫子时掉下一堆白花花的虱子,直接把她吓吐了。

穷人的辫子尤其遭罪。农民顶着大太阳种地,头发里能攒下半斤土;码头扛大包的苦力,辫子上的盐渍硬得像盔甲。

最要命的是夏天,汗水和头油在辫子里发酵,那味道比北京豆汁儿还冲鼻子。

富贵人家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能用猪苓(一种高级洗发膏)加香料洗头,但架不住辫子太厚重,洗一次得五个丫鬟忙活大半天。

洗头比吃肉还奢侈?

您知道清朝人怎么洗头吗?有钱的用猪苓,这玩意儿是用野猪毛和中药熬的,洗完自带檀香味,但价格比猪肉还贵;普通人家用皂角,得拿棒槌砸半天才能出泡沫;而穷人只能用豆腐水,说是能止痒,其实跟馊了的豆浆一个味儿。

北京前门有家“德和堂洗头铺”,光绪年间火得跟网红店似的。达官贵人躺着享受特制药水护理,平民百姓蹲在门口用草木灰水搓头。

最绝的是,他们家还卖“辫子保养套餐”,往头发上抹的油膏里掺樟脑,说是能防虫蛀,结果招来一脑袋蚂蚁。

就这样,大多数人还是半个月才舍得洗一次,毕竟洗头得花钱,有这闲钱不如买二斤棒子面。

洋人眼里的“东方奇观”

老外来清朝最爱干两件事:一是逛八大胡同,二是围观洗辫子。

法国画家儒勒·戴维在上海街头看人编辫子,愣是画了二十张速写,说这手艺比巴黎理发师高级多了。但更多洋人被臭得怀疑人生。

有个英国商人坐黄包车,车夫辫子上的油蹭了他一身高级西装,气得他当场要投诉,结果发现全城车夫都这德行。

最绝的是外交场合。英国使团见乾隆皇帝,大臣们脑门锃亮、辫子油光水滑,看着挺体面。可一刮风,那股混合着头油和中药的怪味飘过来,差点把使节熏晕过去。

事后英国人在报告里写:“中国官员的辫子,是我见过最可怕的外交武器。”

而且洋人还以此为灵感,到处丑化华人,在一些“艺术家”的偏激宣扬下,早期全世界对华人的认知都是“留着辫子穿着满清服装,脏兮兮的,看着阴森可怖……”,也直接导致全世界掀起“歧视华人”的浪潮。

洋人宣扬的华人形象

西方画家笔下的清朝人更是妖魔化得离谱。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报纸登了幅漫画:光绪帝顶着条会喷火的恶龙辫子,旁边标注“Anarchy(无政府)”、“Murder(谋杀)”。

法国插画师,则是把留着辫子的中国人画成半人半兽,说这造型“完美诠释了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就连日本小孩都知道拿辫子取乐,看见留日学生就追着喊“豚尾奴”,逼得好些留学生中途退学。

广为人知的,就是洋人塑造的一个“虚构人物”,傅满洲。

1912年,当时英国穷作家萨克斯·罗默,在伦敦贫民窟租着破房子,靠给报纸写侦探小说勉强糊口。

有天他玩了个通灵板游戏,木片在字母盘上拼出“CHINA-MAN”这个词,这哥们一拍大腿:“就写个中国大反派!”于是傅满洲就这么在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里蹦出来了。

这个角色简直是把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打包塞进了一个清朝僵尸壳子里。瘦高秃顶、倒竖眉毛、两撇下垂胡子,活像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整天穿着绣龙官服搞阴谋。

罗默自己都没去过中国,全靠道听途说和想象,愣是把义和团运动、伦敦华人黑帮传闻、美国排华法案时期的谣言搅和成一锅乱炖。最离谱的是他还给傅满洲贴金,说什么“剑桥耶鲁三学位”、“精通所有语言”,转头又让人家用毒蛇蜘蛛杀人,活脱脱把东方智慧扭曲成阴险狡诈。

当时西方正流行“黄祸论”,白人老爷们整天担心中国人要翻身当主子。傅满洲那句“杀光白人抢女人”的台词,直接戳中了他们的集体焦虑。

这书一出版就卖疯了,三年后拍成电影,银幕上傅满洲甩着长指甲施法的样子,吓得美国小孩躲进被窝。连剃头店都蹭热度,搞出个“傅满洲胡子”造型,谁留这胡子就像在脸上贴了张“我是坏人”的标签。

要命的“头顶大事”

所以说,当时满清推行的“剪发蓄辫子”的制度,给华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另外,可别以为辫子只是脏点,它真要人命。

晚清北京爆发瘟疫时,医生发现病人辫子里全是跳蚤和虱子,这些寄生虫成了传播疾病的“特快专列”。更惨的是打仗,义和团老哥举着大刀冲锋,清兵伸手一抓辫子,得,直接活捉。

辛亥革命时,革命军挨家挨户剪辫子,老百姓抱着脑袋满街跑,生怕剪了辫子阎王爷不收。

可等真剪了才发现,脑袋轻快得能多干两碗饭。孙中山说得好:“剪辫子不是剪头发,是剪掉两千年的奴才相。”

如今看电视剧里的清宫戏,阿哥们的辫子油光水滑,其实都是骗人的。真正的清朝辫子,是底层百姓的血泪史,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史。

那根辫子拴着的不仅是头发,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门前徘徊的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义和团运动   英国   辫子   清朝   车夫   满洲   下饭   头发   洋人   中国   女子   华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